電影《伯德小姐》(Lady Bird)2017年11月在美國上映,2018年在國內上映。
這部電影中文翻譯名為《伯德小姐》,根據情節,也許翻譯為“想飛的女孩”更恰當。
作為一部反映青春期女孩的心路歷程的電影,南明網師電影院把它列入討論范圍。適逢暑假,因為申請主持,遂整理成文。
白巖松曾經說過“誰的成長不是驚心動魄的”,這句話放在青春期時更為恰當。看看電影中的伯德小姐,也許還要再加上一句,誰的青春不渴望飛翔?
電影《伯德小姐》圍繞著克里斯汀高三時選擇什么樣的大學展開,母女兩個的劇烈沖突是主線,而名字(從克里斯汀到伯德小姐,最后回到克里斯汀)則是另一條隱藏的線索。這也恰恰是同一性危機的典型寫照。
故事發生在加州的薩克拉門托,影片的開端是長于描述加州文化、生活的作家瓊·狄迪恩(Joan Didion,1934年-)的一句話“所有談論加州享樂主義的人都沒體驗過沙加緬度的圣誕節”。言外之意,這里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城市。而克里斯汀(伯德小姐)則生在沙加緬都的一個不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正因為如此,高中時她“聽從”母親安排,上了一所教會學校。在克里斯汀看來城市循規蹈矩,學校更是無聊無趣,于是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Lady Bird。
高二結束后的暑假,母女兩個駕車探訪附近的大學,返程途中為了上什么大學發生激烈的沖突。
媽媽希望女兒上加州的學校,而克里斯汀則想去東海岸紐約這樣的地方。克里斯汀家父親正面臨失業的危險,患有抑郁癥很多年,母親是醫院的護士,家里還有沒有正常工作的哥哥以及他的女友,家庭經濟情況較為拮據。媽媽很愛女兒,但是言語刻薄。看著這樣的對話,不知道多少人會和我有同感,這樣的話語似曾相識,似乎就在我們身邊。
只是這個女兒的反應比我們常見的孩子更激烈,她直接拉開車門,跳了下去。結果導致手臂骨折。
上學時,克里斯汀(伯德小姐),在骨折的手臂上寫著“fuck you,mum”(滾開媽媽)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時的克里斯汀是伯德小姐,一心只想飛,覺得被束縛的伯德小姐。她對自己家庭不滿,她虛榮,與同學說自己家住大房子,父親送她去學校時要停車在一個街區以外。她拋棄最好的朋友,撒謊希望能和社會地位更高的人做朋友,她交男朋友,體驗性。她偷走老師的試卷袋,修改自己的考試成績。她偷偷向紐約的學校提交申請,并請爸爸幫助她。典型的叛逆的孩子。
每一個不滿父母的孩子,往往最后會成為你曾最不想成為的那個人。《荊棘鳥》一書中,梅吉的母親曾說過“女兒就是媽媽的翻版”。不滿媽媽的伯德小姐,正在不自覺地復制媽媽,說話的語氣和方式何其相似。媽媽是深愛女兒的媽媽,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女兒問過媽媽“你愛我嗎“,愛是肯定的,又問“你喜歡我嗎”,媽媽沒有正面回答。她說:“我希望你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女兒說:“如果現在這樣就是最好的呢。”媽媽沒有回答。愛和喜歡不是一回事,喜歡才意味著真正地接納。只是常常,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
影片最后,爸爸把媽媽寫過又揉爛的信一封封撿回來,放進了女兒的行李箱中。終于到了紐約學校的女兒,打開皮箱,看到媽媽的信,了解了要強的媽媽,怕女兒嘲笑的心理。哭花了妝容,灌醉了自己。開始坦然告訴別人,自己叫克里斯汀。認可的是名字,更是身份。從名字開始,回到名字結束。完成一個循環,故事的循環。從反叛不接受到接受。克里斯汀度過了自己的同一性危機。
同一性危機也稱同一性混亂。是E·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同一性危機出現在個體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第五階段(12~18歲)。指青年在尋求自我同一性過程中出現的同一性失敗的現象。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慮個人品質、努力目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價值觀等課題,甚至無法"發現自己"。危機有時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類青年的自我評價偏低,道德推理不夠成熟,難以承擔自己的生活責任,人際關系常常是表面的、分散的。他們不滿父母的生活方式,但要改變又感到困難。有的人可能永遠無法達到自我同一;但有人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同一性混亂之后實現了同一感,這比起沒有經過混亂時期就形成同一性的青年,可能顯得更加主動,思維更富有創造性,有較確定的性別同一,較積極的自我概念,較成熟的道德推理,即可能達到一種更高級的、創造性的個人整合。?
也許很多人沒有克里斯汀那樣強烈的表現,但是很多人的內心深處,尤其是青春期時,都吶喊過憤怒過,都渴望無拘無束,渴望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
電影開端處,母女兩個開車途中收聽的是《憤怒的葡萄》,《憤怒的葡萄》是美國現代小說家約翰·斯坦貝克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于1939年。也是一部描寫加州題材的小說,標題《憤怒的葡萄》中的"憤怒"便是對導致人們貧困的不公的社會制度的強烈抗議。在斯坦貝克的觀念中,人與人互不了解,難以溝通,生活有時甚至是無望的,但斯坦貝克始終保持著一點希望的火花,他相信人類最終還是能抵達樂土的。從小說最后一句話羅莎夏"漸漸合攏嘴唇,神秘地微笑了"這句話看出,作者認為只要普通人之間互相關照,生活是有希望的。這就是他的靈感的來源,也是他的作品的精神所在。他認為人類有面對失敗不氣餒、勇敢、憐憫和愛的能力,在與軟弱和絕望進行的漫長戰爭中,這些是希望所在。(摘自百度百科)
這是某種暗示,也是一個線索框架。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一個結局。一個終會長大,一個終于理解接納自己 的故事。這是克里斯汀的青春故事,也是很多人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