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很多理智健全能夠辨別善惡的人需要讀小說,本書就是為他們而寫。至于渾渾噩噩、善惡不明的人需要讀點什么,我還沒有考慮過。
王小波的才華不是每個人都懂欣賞,他在黃金時代的后記中將自己和“倫敦天空的發(fā)明者”相提并論,我覺得是符合實際的。很多人評價看不懂,或者說對這類型的文學無愛,我認為所謂的看不懂、無愛大概都應該是涉世未深不能理解。我想王小波也并不是想讓所有人欣賞他,他只想做一個作家該做的事情,用自己文字去揭露這個世界,這就是一本小說的文學價值。
從來沒見過一個作者如王小波這般真誠,他將人性和現(xiàn)實的外衣,一層一層剝掉刺裸裸的擺在人們面前,狠狠的將巴掌甩在矯情的人臉上。一次一次大膽披露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歧視、階級斗爭、腐敗等等。你覺得生活不是這樣的你不能理解,其實生活就是這樣,你并沒有比王二活的高尚,不過是你的面具戴的太久欺騙了你,所以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倫敦天空的發(fā)明者”。
人們在談及王小波的時候,首先要說的都是“性”,《黃金時代》這本書被大家評為“小黃書”,的確如此《黃金時代》就是一本清新脫俗的小黃書。盡管如此我還是要承認王小波非常有才華,它不只是一本小黃書,色情背后是無法掩蓋的人性和哲理。
用《黃金時代》為全書的標題,并將這一篇放在第一篇是非常有必要的,編者非常用心。陳清揚也就是女主角,像是我們這些讀這本書的人一樣,是壓抑的是糾結的,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卻被各種“道德”束縛著,壓抑著自己的內(nèi)心,不敢表露真心。所有人都好像帶面具,我們搞不清誰說的是對的,誰說的是錯的。
黃金時代逐漸讓人明白,其實人都有貪財好色之心,如果一個人不貪財好色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很多事并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糾結,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不是什么錯事,就像性愛,這種本能即存在的事,太壓抑容易性冷淡或者陽痿。
26歲的陳清揚久居無夫,在保有貞操的時候世人卻說她是破鞋,她不知道如何辯駁,想找人證明,卻找不到。她看多了居心不良假裝生病借故來看她的那些男人的嘴臉。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王二,她找王二證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覺得莫須有的東西是無法證明的,能做的只有兩種方式,置之不理和將莫須有變成真的。
實際上我什么都不能證明,除了那些不需證明的東西。
在王二的勾引下,她逐漸釋放自己的內(nèi)心,找到了自己的存在。陳清揚最初是為了偉大的友誼,她覺得守信不是什么罪孽,反正王二說的是對的,她無法證明自己不是破鞋,那不如信守承諾幫助王二,她只是想要幫王二。
她這樣做是為了偉大友誼,偉大友誼是一種諾言。守信肯定不是罪孽。她許諾過要幫助我,而且是在一切方面。但是我在深山里在她屁股上打了兩下,徹底玷污了她的清白。
她沒想過會愛上王二,她覺得自己是清白的,可是就在深山里王二在她的屁股上拍了兩下,她感覺自己的清白被玷污了,那一刻陳清揚真的愛上了王二。
王小波塑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時代巨輪下的小人物,所以他管主角都叫王二,或許王二是不存在的,或許世上有無數(shù)的王二,或許其中一個就是你。沒有了主角光環(huán)的籠罩,角色變的更加貼近生活,讓人更加直觀的透過主角看清本質的東西。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很多人問我是什么感受,我都說,“王二是個哲學家”。就是這種感覺,王二看起來是一個一個的俗人,看起來都是只想著做愛和活下去的小人物,但他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又充滿了哲理。哲學披上了世俗的外衣,真理卻并不會因此而改變。
我在實驗室里踱步,忽然覺得生活很無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種酷刑:把人用濕牛皮裹起來,放在陽光下曝曬。等牛皮干硬收縮,就把人箍得烏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緊起來。這張牛皮就是生活的規(guī)律:上班下班,吃飯排糞,連做愛也是其中的一環(huán),一切按照時間表進行,躺在牛皮里還有一點小小的奢望:出國,提副教授。一旦希望破滅,就撒起癔癥。真他媽的扯淡!真他媽的扯淡得很!
看完這本書,我就像中了某種不能治愈的毒,中了王小波的毒,中了王二的毒。我對他的才華佩服至極,我懷疑了自己曾經(jīng)看過的所有書,我覺得那些都太矯情了,太做作了,王小波才是我的真愛,我想逐字逐句地看完王小波所有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