璃龍學長原創
剛看完馬伯庸寫的《長安的荔枝》,許多名詞都是唐朝時期的,而且把長安以及嶺南生活市井生活勾畫的栩栩如生,風土飲食以及穿著接二連三呈現在讀者眼中,可以看得出作者對待歷史極其專業以及嚴謹的態度。(后來看寫文后說明才知道,馬伯庸查閱了眾多古籍甚至自己親自去西安實地考察一番)真是敬佩不止。
書中所講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一個名不經傳的九品小官李善德竟然被上司以及同僚們推薦為圣人(即大唐皇帝)去嶺南采購(廣東)荔枝,最最要命的是鮮荔枝!!而且要在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之前送達宮內。
其時大唐郵驛分作四等:驛使赍送,日行五百里;交驛赍送,日行三百五十里;步遞赍送,日行二百里;最慢的日常公文流轉,馬日行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
即使是按照最快的“驛使赍送”,從嶺南趕到京城也要十幾天,新鮮荔枝絕送不過來。
朝廷倒是還有一種八百里加急,但只能用于最緊急的軍情傳遞。職方司的記錄顯示:二十年內,唯一一次真正達到八百里速度的郵傳,是王忠嗣在桑干河大破奚怒皆部,兩千四百里路,報捷使只花了三日便露布長安。
當然,這種例子不具備參考價值。漠北一馬平川,水少沙硬,飛騎可以一路揚鞭。而李善德自渡江之后便發現,南方水道縱橫,山勢連綿,別說兵部不給你八百里加急的權限,就算給了,你也跑不出速度。
李善德知道,自己是在跟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戰,但他別無選擇。為了挽救家人和自己的命運,李善德只能殫精竭慮,在數字中找出一線生機,他希望即使最終失敗了,也不是因為自己怠惰之故。
在古代從最南方采購水果運輸到別地,只能騎馬或是行船送達,荔枝三日便無味了。
想想看,萬一送到皇帝手中的荔枝腐敗變味,這可是欺君之罪,趕上皇帝心情不好直接打入監牢或是流放,所以這個活真的容易掉腦袋。
李善德起初絕望至極,不惜寫下休書打算與妻子分離而保全一家人,幸虧身邊朋友勸慰這才打起精神來要奮力一搏。
既是身臨絕境,退無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說不定還能搏出一點微茫希望!
我最喜歡的角色便是李善德,他四十來歲,為了能在長安有個立足之地,不惜向佛寺借貸款買下一處宅子,出去辦事外出住宿還得考慮考慮自己的錢夠不夠,想方設法為妻兒留下點錢財。他在官場里很天真很天真,把人想的太天真了,沒有考慮到人性丑惡的一面,讀著讀著令我不禁為他擔憂,怕他被奸人陷害。
他很熱情、很善良,能夠跟嶺南種植荔枝的峒人打成一片,而不是跟城人那邊頤氣指使不把他們當人看待。
直到最后他遠遠望著一騎帶著荔枝成功送達到宮內,原本以為會得到賞賜,沒曾想眾人開始污蔑他貪污行賄等等罪行,到頭來任何賞賜沒有全家人發配至遠離京城的嶺南之地。
至安史之亂,李善德一家人終能保住性命,也算是個美好結局。
這本書濃濃的諷刺味
“當然,佛法不可沾染銅臭,所以這香積錢的本金喚作“功德”,利息喚作“福報”。
李善德拿過這兩張借契,從頭到尾細細讀了一遍,當真是功德深厚,福報連綿。他對典座道:“大師,契上明言這功德一共兩百貫,月生福報四分,兩年還訖,本利結算該是三百九十二貫,怎么寫成了四百三十八貫?”
在書中佛寺確實尊貴,而且眾多達官貴人來往不絕。廟中財資頗多,慈悲為懷且看他財多財少,尤其是李善德后來拿著大名鼎鼎的楊國忠的腰牌,寺廟主持對他的態度真可謂天上地下,差別巨大,果真是我佛不渡窮b。
自古至今官場一直沒變,而且越來越復雜。
做官之道,其實就三句話: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一個人吃獨食,是吃不長久的。”
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分享自己辛辛苦苦獲得的獵物。
不要把人想的太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借助外界勢力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一種手段。
上學時,身邊的朋友說我是一把劍,直來直去,又鋒利無比,需要的是不斷磨礪自己,磨出韌性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到后來工作后,雖說不用勾心斗角,亦要小心翼翼謹慎行事,心機漸深,明白哪些是能說哪些是不能說的。
時代在變,人心也在變,變得越來越復雜,最重要的是保持好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