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南京,依舊有些清冷。我抱著宣紙背著畫板穿梭在校園里,儼然不覺自己是個就要畢業的學生。只是在這春生之際,谷雨朦朧,偶來的陽光著實讓人歡喜,放課后的大道上布滿學生的朗朗大談之聲,也為這陰郁的天氣多增幾分人氣。
想想大學還有三個月就要結束,而我也難得過上了悠閑的日子,寫寫畫畫,吃吃睡睡,倒是一副無關事故的模樣。懷容早就叮囑過我,這段時間只需要好好養好身體,修補那些生來就吭吭歪歪的人生地基。如若放在以前,自己必定會騰升一種莫名的罪惡感,認為荒度時間是一種不被接受的螻蟻之為,自己勢必要做那頭大象,卻在掙扎多年走了那么多彎路之后才明了——有時候,無為,反倒會成就一番作為。
一直以來,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根的文化人。父母的教育模式被社會捆綁,孩子的教育模式被父母捆綁,一代傳一代。我們總是思考怎樣才能賺得更多,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得到更多的人認可,卻很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們到底快不快樂?老桐老師說,缺少傳統文化的涵養,人就像缺根的植物,雖然能生長,卻是空有其表,遇到困難就很容易倒。四書五經之于人,就像人的大學,一如人生長過程中的內生力量,這種力量安而穩,才能推動人在各個領域更好的發展。在過去的教育里,人學的,更多的是謀生的技能,這種技能習得就像人在上小學。只有把生命升華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道,才能豐盈自己的一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修習之道才是開始,因為因緣,所以感恩。
本欲想邀請老桐老師開講傳統文化讀書會,啟鵬卻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啟鵬問我,為什么想做讀書會。我很直接回答:因為我想跟老師學習傳統文化。我的“我想”,是之于我自己的強烈學習愿望,是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而在文化道義上,卻是更多的強調“責任和擔當”,以別人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在為別人服務的過程中放低自己的需求或是隱沒自己的需求,從而在為別人付出的過程中實現反哺式的自我成長。每每在青年圈做活動,我總是更多的先去思考自己需要些什么,再依照自己的意愿去計劃實行,而在傳統文化角度上,卻給了我一個新的思維和方向。
這兩天幫知語軒做了框架梳理,協助細化每個部門職能,制定品牌戰略,進行專題策劃,負責新媒體品牌推廣,最后進行人員招募和培訓。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從前十八班武藝各個領域都能游走掌握的時候,那時候干社團作為負責人既要有全局思想和長遠目光,又要挑得起各個部門的工作。啟鵬對我的定義是,綜合性人才。但同時,我又覺得自己屬于什么都還可以什么都能做一些卻沒有精通之處的人,反思之下,發現這也是我的不足。和劉云一年未見,聊了很多關于自己這一年的看法和經歷。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堅持和執著,但也帶著屬于這個年紀的浮動心性。有時候,我覺得執念太深未必是好事,很多年前有人就曾這樣勸誡過我,但囿于我的固執,因此多年來自己沒少痛苦。后來回頭想想,所謂一時的執,也是為了在這世界里能夠手握一根依然能讓自己溫暖發光的稻草吧。
很久很久以前,我總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別人一樣,踩著火箭的速度拼命向前沖。后來沖了好久,就開始盲目的亂撞,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那時候是自己,想急于成功,快速實現一切,卻又忽略了自身的內在的問題以及實際的路況。時至今日,才慢慢看清,身上需要修補的缺陷依舊很多,自我根治不好,并不能產生令自己安定的內生力量,并沒有足夠的光和熱持續供暖,源源不斷推動自己前行。有人曾問我,讀書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或許不是為了博學,不是為了成為大家,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定。讀書是為了“求穩”,抑或可以說是一種“鎮魂器”,能讓你站在這片土地上不再感覺飄飄蕩蕩,心驚膽戰,而是感受到那股雙腳著地后的踏實力量。大地是本,人為什么要強調接地氣,這就是土地能給予我們一種踏實的溫暖。前些天,我打開了好久不用的人人,瀏覽以前那些所謂牛逼轟轟的人人好友的生活狀態。和我一樣,很多人已經在兩年前離開了這片土壤,各自紛飛。但其實自己還是挺感謝人人的,當年這個平臺,為我開拓了龐大的信息流和優秀交際圈,讓我迅速吸收成長。想想當年也是因為AIESEC,開啟了自己通向現在這個世界的一道窗,而后則是抵達更加廣闊的世界。
有時候總覺得,人生來就是屬于什么的。譬如我覺得自己生來就是對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名狀的愛,譬如我覺得自己生來就與廣州這個城市有著難以言喻的千絲萬連。在廣州的那段時間,仿佛連空氣都可以熟悉到沁心入脾。跟大白住在一起的日子,我們二人儼然一對小情侶,而自己最理想的跟另一半的相處方式也是這般。一起入睡,一起醒來,我做飯他洗碗,一起加班熬夜工作,一起就著某個問題爭論溝通,一起相互嫌棄對方的生活細節卻又樂于微笑包容。這樣的感情需要建立在相似的價值觀上,彼此仿佛很像卻又存在差別,一起經歷一起成長,坦誠溝通相互分享,同時彼此都會給對方保留一定的個人空間。通俗講就是能溝通得來,大家處于差不多的頻率上,能有話講,這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共鳴。然而最重要的是,彼此都能接受對方內心那個孤獨怯懦卑微的小孩。人有兩個自己,一個是表現在眾人面前的,大家所認同的那個優秀的自己,還有一個就是時刻跟自己形影不離、獨單害怕的自己。在人群中每個人都習慣去向別人表現出那個外在的自己,而對于那個內心的小孩,總是期待著別人來發現,卻又害怕別人會發現。因為那樣一個內心的小孩,自己是這么的不喜歡,這么的難以讓自己接受,有時候甚至是厭惡的,卻又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也是真實的自己。好朋友的差別亦是這樣的,一個住在心里,一個住在心外。住進心里的人,就會看見每個人最真實的狀態,信任和默契也隨之產生。
有時候,我和大白都會吐槽彼此很像。價值觀,想法,愛好,閱讀,一個圈子,喜歡日式和北歐極簡,對家具的要求一定要是木質,還都喜歡程壁。在廣州的那幾天,我每天從學校回來,都會在南方報社大門前等她下班,或是去菜市場買菜回家做飯等她回來。偶爾會看到報社門前的花攤,我便買了一大束雛菊帶回家送她,沒有花瓶我們就用紅酒罐子盛好,擺在大廳的玻璃茶幾上。我們一起討論柴靜,討論南都,討論南香紅老師,一起練習口語并用英文對話,一起加班,一起頭腦風暴改簡歷,一起討論紙媒消亡和澎湃轉型。幾乎每天晚上熄燈后,我們在黑暗中看著天花板,深度交流,談感情,談彼此內心的小孩,憧憬未來。每說到曾經那些艱難的日子,大白還會習慣性的摸摸我的頭。然而那一刻,其實自己也是平靜的,當某些事自己能夠坦白安靜道出的時候,就已經證明它對自己其實也沒那么重要那么影響重大了。在過去長長的一年里,還特別想感謝的一個人,就是懷容。特別感謝她這一年的陪伴,參與到我這一年為一件事全力以赴的時光里,感謝她感受我的各種情緒,愿意聽我傾吐各種垃圾。最感謝的,還是,她通過心理學的方式,和我一起剖析我的思維和成長經歷,包括提了很多由果逐因倒溯回流看待目前問題的方法,讓我進一步認清了自己,也重新認識了我身邊的一切。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結果并不重要,曾經也并不重要,而你遇到的那些人,你走過漫漫長路所擁有的經歷,所看到的世界,所交換到的寶貴思想,都為你的生命增加厚度和拓展寬度。也許在人生的旅途中偶有停頓,卻也不能心急,因為那也是一種成長,一種休息,它會讓你靜下來,慢下了,理清你的過去,看清你的未來。因此,現在的我,不再期盼自己時刻踩著火箭向前飛,但卻會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像河流一樣,自然而然,慢慢流淌。
很久以前認識的一個朋友的畢業作品,很喜歡片尾的這幾句話
——親愛的女孩,你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