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組數字:立頓每年賣出360億個茶包,用掉7萬噸茶葉,產值達230億元。
不夸張地說,茶包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除了使用方便,對于茶產業的標準化也起到重要影響。
但,誰能想到,茶包的靈感其實來源于誤會?
1
1908年,紐約茶葉商人托馬斯?蘇利文為了做市場推廣,把茶葉分裝到了絲綢制的小袋子里,作為茶樣附送在商品里。很多人拿到茶樣,沒有從茶包里倒出來,而是直接放到杯子里泡茶喝。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個茶包泡一杯茶,不必泡一大壺;
不用洗茶漏,很方便。
這種促銷手段十分火爆,訂單滾滾而來。托馬斯便開始把茶葉分裝成茶包進行售賣,并用薄紗布替代了絲綢,賣茶剩下的碎茶也加了進去,結果發現碎茶比葉茶更容易浸出,也更受歡迎。
2
由于袋泡茶里多是碎茶,無法分辨茶葉品質,很多人擔心茶包里的原料會是些劣質茶,其實并不然。
懂茶網
@劉同
茶包里開始更多的使用碎末狀茶,但這并不是茶葉里的“邊角廢料”或者“茶葉沫子”。
袋泡茶起源于美國,對于美國人來說,茶葉的形態其實是不重要的,味道、香氣、方便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在國外,會用比較優質的茶葉原料做CTC茶(壓碎Crush、撕裂Tear、揉卷Curl)。
這種茶的特點是由于經過了CTC的加工過程,茶葉變得細碎,沖泡的時候有利于茶葉內容物浸出。這是CTC茶主動選擇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沸水沖泡綠茶、紅茶、花茶茶包,3分鐘后,第一次浸溶物達總量的55%。第二次占到30%,第三次為10%左右。
從茶葉中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維生素被溶出的情況看,第一次可被浸出80%,第二次達到15%以上,也就是前兩次的沖泡基本把它的有效成分浸出了。
袋泡茶很方便使用,并且在使用后不會留下難以清理的茶渣,它將茶從一種禮儀性的飲料變為一種方便飲料,它還使跨國茶葉包裝商得以使他們的產品標準化。這種在廣告中被大肆宣傳的標準化大大地減少了人們對高檔茶葉的需求。
3
在英國,泰特利茶葉公司從1953年開始批量生產袋泡茶并不斷改進茶包設計。如今,英國人每天都要喝掉超過1億杯袋泡茶。有這樣一種說法,“英國人每天攝入的液體中40%是茶水,其中絕大多數用袋泡茶。”
在世界范圍內,袋泡茶已占世界茶葉總銷量的23.5%以上。在英國的銷量占茶葉總銷量超過65%。實際上,在其他的一些國家,比如意大利、加拿大、法國、荷蘭等,袋泡茶占茶葉總銷量比例更高,有的甚至超過90%。
在中國,袋泡茶起步較晚, 從六十年代開始小批量出口, 進入 90年代后,袋泡茶才有明顯發展。1991年中國的袋泡茶產量為8000噸左右,占茶葉總產量的1.6%不到。另據網上可查閱到的資料顯示,在2014年中國袋泡茶產業品牌沙龍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會上表示“目前中國袋泡茶銷售量不足茶葉總量4%,銷售額不足2%。”
4
現如今更是出現了各種各樣新奇的茶包:
在形態上也更加多樣化:
袋泡茶在國際市場上持續火熱的同時,在中國市場上卻依舊一片冷清,一方面與國內消費者的飲茶習慣及認為袋泡茶主要由茶末及劣質茶制成的誤區有關;另一方面國內至今缺乏與之有關的標準,也從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這一行業的發展。但現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方便化、快捷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并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茶,袋泡茶似乎仍然有著一定的前景,各位看官對此怎么看呢?
我是懂茶君,我在懂茶網(微信公眾號:懂茶網)等你來提問。
懂茶網(微信公眾號:懂茶網)-專業的茶葉知識問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