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知道小柯之后看的都是她寫的影評。在我自己看來,影評是個很專業的東西,那些很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來的。就是沒有很專業的基礎,也要有N年的觀影經驗才行。拿到這本《流浪者的鄉愁》時,卻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小柯還是那個小柯,只是寫字的方式有所不同,這本書的文字里蘊含了另一種樣貌的情感。文字之間,總覺得有顆飽含深情的心臟,咚咚咚跳著,呼之欲出。
從新奧爾良到舊金山,再到澳洲的三個城市,悉尼、墨爾本和帕斯,還有停駐在這四個城市時流連過的其他地方,紐約也好,芝加哥也好。這都是我未曾到過的地方,作為一枚地道的土鱉,我至今到過的最遠的城市就是香港。2007年跟學院的老師同學一起在香港過了四天三夜。不是為了游玩,而是參觀和交流。回到學校之后我才發現,嘖,真是連過客都不算。直到現在,我都不相信自己去過那個繁華的國際都市,盡管我也在那里的商店流連過,在搖搖晃晃的船上試圖用相機捕捉周圍亮閃閃的燈火。
“流浪者的鄉愁”,說到“流浪者”,我想小柯是合格的吧。在異國他鄉,遠離家人,遠離故土,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種生活到另一種生活。在我自己看來,流浪者身上都應該有深深的矛盾:一邊是熟悉和親切的家鄉,一邊是未知與遙遠的別處,怎么才能這中間找到一種平衡呢?又或者說,流浪者怎么才能面對心底無從消散的鄉愁呢?
一開始,我是抱著好奇翻開這本書的,那種期待找到答案的鄉愁。
然而,一路看下去,我只是看到一個個或者瑰麗、或者神秘,或者細小、或者雄壯,或者熱鬧、或者寂靜,或者狼狽、或者幸運……的人和風景。
跟她一起體味梵高的心思,“我從他的身邊走過。我伸手去握他的手。”
跟她一起扛過新奧爾良的風災洪水,“然而隔年二月,新奧爾良的狂歡節照辦,舞跳得比往年還歡……”
跟她一起感受舊金山的海,“你得親自聽海說,你得自己告訴海。”
跟她一起度過紐約的夜,“只要這向心力存在,紐約的詩意就不會消亡,對紐約的永恒向往便也不會消失。”
跟她一起行走在芝加哥,“我在風城最明媚的夏天走過,這城市的面孔卻越看越神秘。”
跟她一起看悉尼的鳥,“它直視著我的雙眼,目光一舉穿透了我的心。”
跟她一起關注墨爾本的體育和咖啡,“我不知道自己還會在墨爾本住多久,是停靠還是落腳,但這城市有情。”
跟她一起欣賞帕斯的云,“我常常會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就停下來,抬頭,望天,發呆。”
……
這些各種各樣的人和故事,精彩紛呈,占了一本書的大半,還有一些漂亮的圖片為證。
然而,對異國他鄉的景致和人情大飽眼福之后,我卻知道,自己還惦記著這本書后面那薄薄的部分。
對了,就是鄉愁。
流浪者帶著心里的愁緒,在一個一個城市之間輾轉,并不確定自己所待的地方是不是就是最后一站。那這個鄉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書里,我看到了“尷尬”,“在父輩的羽翼下向往故鄉以外的自由,在自由的天地里懷念故鄉的溫暖與純真。”
這是一種多么熟悉的“尷尬”。
高中畢業之前,我都生活在中原的一個小城里,很少離家。高三的時候不夠努力,只得開始自己的復讀生涯。出人意料,復讀的生活辛苦卻充實,我甚至沒了高三時那種莫不清楚的緊張與壓力。每天按部就班早起自習、上課、聽歌、跑步、寫日記、休息,甚至大課間和歷史課睡覺都很有規律。當然還有每晚回家一邊泡腳一邊看電視,然后聽著鄧麗君的歌睡著。
有種隱隱的信念總在心里支撐著自己——我也要考上好大學,考出去,找自己的未來。在小城沒法實現的未來。
到底是因為不夠自信,報志愿的之后放棄了北京,上了廣州的大學。當然,我毫不后悔自己的選擇,甚至感到幸運。只是,去北京卻變成了下一個信念,繼續在六年的大學生涯中潛藏在我的內心。
經過了幾個月的實習,我在出版社找到了工作,北京的出版社。經歷了找工的煎熬,廣州還真是沒有給我合適的工作,倒是遙想的北京給了我機會。
開始住進自己借父母的錢租的房子里,似乎每天都充滿希望。在我向往的城市里,我要開始找尋自己的未來了。
然后,三年過去了。
可能三年前的自己從不會想到,如今的我,會有退縮的想法,時不時的,會想:我要不要離開這個城市?
這種矛盾與尷尬,可能真是北漂才能體會。老家有低得多的生活成本,有親愛的爸爸媽媽,卻沒有自己需要的平臺。是的,我們不僅需要活下去,還需要以能夠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活下去。
我的方式在北京,這種方式卻包含了太多的等待與辛酸。
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北京拼搏的兄弟姐妹那么多,不管為了什么,大家都在堅持不是嗎?
關于要不要“逃離”,討論一波又一波。在價值多元的今天,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就看是不是合適自己。那么,在北京堅持,是不是適合我自己的道路呢?
還真不知道。
小柯的書讀完,我看到了她游走在各個城市的時候,心里的那些鄉愁。可那不是答案,我更不能指望從那里找到答案。
為什么遠離故鄉?為什么選擇了漂泊還心生惆悵?可能真要再過些年,我才能回答自己。
或許這種選擇本身,就意味著追隨自己的心。外面的風景總是太有吸引力,我總記得自己年少時要離開家鄉的那份強烈的心思。離開之后,卻每每咀嚼著家鄉和媽媽的味道,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安慰自己。
還是不要忘了一路這精彩的風景,太過惆悵的時候,可能就會錯過很多本很美妙的東西。
家鄉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她總是在那里,在需要的時候,撫慰我們的心。
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