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里,會不自覺地跟外界事物打交道,本質上,這是一種「能量交換」。在這里,你會遇到好人好事,也會遇到爛人爛事。好人好事,未必就好;爛人爛事,未必就壞。做事的最高境界其實就兩個字,「平衡」。
比如你是消費者,你去商店買東西。如果商家給你的商品質量有問題,或者缺斤短兩,你去找商家理論,結果商家強詞奪理,這份平衡就被徹底打破了。
如果進行角色互換,你變成了賣東西的商家,你的底線就是不能虧本賣產品。而消費者的心態,往往是能占便宜盡量占,能多占絕不少占。
所以,作為買賣雙方想要各取所需達成交易,雙方就要討價還價維持平衡。因為關系建立是雙方共同決定的結果,而關系破裂,只要一方決定就OK了。
小時候,我們總喜歡以「勝負」論英雄,認為能贏得一時便是勝利。可長大后才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輸贏」之外,是在不顯山不露水之間,掌握全局的那份「平衡」。輸贏之間,對于歷史來說是結束,只有平衡才是「生之道」。
往事萬物,有陽的一面,就一定有陰的一面。就像有太陽的地方,就會有影子。你賺錢,就一定有人虧錢。你越富,從窮人身上賺到的錢越多,窮人就越窮……
你看,萬事萬物都包含正反兩方面,任何關系的發展都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中。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平衡,而是一直生生不息。一陰一陽,才可陰陽平衡,維持人與事物的穩定有序,并穩步向前。
用這個底層邏輯再看每個人在社會上的種種人生選擇,你就會發現:「凡有選擇,必有代價」。
比如,你是家里的頂梁柱,養家糊口的生活費全是你拼命賺來的。而你的另一半,卻把你當成長期飯票,家不收拾,孩子不帶,也不上班賺錢。時間長了,你的另一半跟社會嚴重脫節。她沒能成為你的助力,反而成了你的累贅。娶她,就跟娶了個祖宗沒啥區別。
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你的不幸。如果你把婚姻的這枚硬幣反過來,看看另一面,你就會發現她以葬送自己的未來為代價,在告訴你好吃懶做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她一旦離開你,她就沒有了收入來源,能力在短時間內又補不上來,直面真實的社會,就得吃土。所以,她作為既得利益者,不能離婚。
而你即然選擇了她,就是在為曾經的「識人不明」而買單。曾經的她能給你提供情緒價值,而現在她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不僅費錢,還消耗你的好情緒。
很顯然,婚前平衡,并不意味著婚后就能平衡。平衡則存,失衡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