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
任何閱讀的發生,都是基于好奇。但是好奇有深淺之別。主題閱讀沒什么深奧的,不過是最強的好奇剌激起來的。
艾德勒談到閱讀的四個層次中,我聽過兩種反應。一種是太簡單化,一種是太復雜化。
說簡單的人,是覺得每本書都有主題,所以,主題閱讀就是閱讀而已。
說復雜的人,則是被“主題閱讀”這個提法嚇倒了。說到這里,插一句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自己把自己嚇倒的。個人認為,做人做事不要主題先行,先去認真深入地體驗,去做,去摸索,再反過來總結提升。就以寫小說為例,好多人,當然也包我自己在內, 在沒動筆之前,被無數的經典作品還有一些評論家的高深理論嚇破了膽,說沒了魂兒,覺得自己要寫小說了,應該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最不濟也要像路遙那樣,翻遍六六年至七六年十年的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方能動筆。
果然是這樣嗎?
其實,就算是路遙,他寫的也只是自己最熟悉、體驗最深的底層生活而已。他翻閱大量資料,不過是在惡補自己并不熟悉的那段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做法應和了這篇筆記的主題:主題閱讀。
作者說,主題閱讀就是:某個問題或疑惑強烈地剌激了你的好奇心,為了尋找答案,你開始同時查閱多種書籍和資料,包括網上的資料,然后找出一個答案。這個過程,需要以下必要條件:
一、“你要有‘某個問題或疑惑激發你強烈的好奇。
二、所以,你要‘同時閱讀許多種書籍,參考許多種資料,有能力找也一個答案?!?/p>
核心所在:強烈的好奇心。
不強烈不足以驅動你去閱讀、查找、調研。
作者在這里說,查閱不同的書籍,就像在聽許多位不同的作者說話,如果方法不當,有可能聽了這個,漏了那個,或者,聽了很多人的,但是什么也沒聽進去。所以,他強調要有所側重,要講求方法。
由此,我聯想到,這就像我看過的一些偵探小說。一位偵探,為了偵破一起案件,開始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找線索,會翻閱卷宗、查閱報刊、找目擊者談話、紙上推演、情景模擬——這一切的原動力,就是發生的案件強烈地剌激著他的好奇心。而他所運用的這些方法,也是輕重不同、有所區別的。比如,翻閱卷宗,主要目的可能是為了解案情。查閱報刊,可能是為了發解案發地區的民情風俗人心所向。找目擊者談話,是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紙上推演是為了檢驗所掌握線索的前進方向是否合理。情景再現是為了設身處地體驗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心理和動機。
其實,我們有了強烈探索某個主題的好奇心,也和一個偵探要解開一起案件謎團差不多,甚至,所有步驟都差不多。什么樣的資料需要通讀、細讀甚至是精讀。什么樣的資料一掠而過找到線索就好。什么樣的資料就像某個人的片言只語僅供借鑒和參考。什么樣的資料甚至可以暫時放到一邊不去管它,等到了一定的時候它才能發揮作用。
看看,作一次主題閱讀之旅,是不是和偵破一起案件有著高度相似的流程?
在這里,艾德勒再次跳出來說,這些方法,是有不同層次的。
本書作者說,不要被層次這個詞嚇退。層次,有時是漸進的,而有時,則是跳躍式的。這個說法同樣可以用偵破案件來比喻。有時,一個偵探要根據一條一條的線索,循序漸進,逐漸抵達真相。有時,一條特殊的線索,甚至可以讓你一下就來到真相左近。
主題閱讀,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掌握并熟悉了這種閱讀方法,其它層面的閱讀方法,在我看來,其實是迎刃而解的。這就像一個人學會了跑步,是不必再回過頭去學走路一樣。
最后,作者強調,要進行主題閱讀,一定要用整款時間,僅僅零敲碎打是不行的。還記得前面某則讀書筆記里提到過的那個概念嗎:整款時間。
我的理解,用整款時間做很多事情,是為了培養一種“感覺”。這個和“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少也要花一萬小時”的提法異曲同工。
而據我所了解,有人說培養一種習慣,需要二十一天,其實并不是。因為答案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