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賽場,上半場按學歷、權利、職位、業(yè)績、薪金比上升;下半場以血壓、血脂、血糖、尿酸、膽固醇比下降。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十年以前,當時曾為作者對人生深刻和精辟的論述而拍案叫好;今日重讀文章,年近五十的我不禁伏案深思:面對即將到來的人生下半場,我們該如何度過呢?
五十歲以前,人們在各自的坐標上拼搏奔忙,忙于工作,忙于事業(yè),忙于家庭,在追求的道路上歷經各種惆悵,各種捉急,各種無奈,說多了都是淚;五十歲以后,閱歷有了,心智成熟了,經濟穩(wěn)定了,單位上退居二線了,家庭也空巢了。
到了五十歲,恰好是人生賽場的分水嶺。
如果說五十歲以前是為別人活著的話,那么進入人生下半場,就應該調整心態(tài)重新規(guī)劃,遵從內心好好為自己活一次了。
人生下半場,活的是身體健康,神清氣爽,。
有句話說得好,健康是1,其它都是0,有了1,后面0越多越富有,沒有1,再多的0也是空談。
五十歲以后,體能下降,身體開始走下坡路,這個階段的第一要務是善待自己,鍛煉身體。身體健康才有話語權和選擇的機會,身體健康才是一個不拖累子女的有擔當?shù)某赡耆恕?/p>
要想擁有健康,需從日常的一點一滴做起,過有節(jié)制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定期查體。這些或許會讓你失去一些選擇安逸的機會,或許沒有了率性而為的瀟灑,但是長期的節(jié)制,你得到的將是一個強健的身體,多少年后,當同齡人失去自理,輾轉于家庭和醫(yī)院之間在病痛中茍延殘喘的時候,你正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地在自己的天地里策馬揚鞭。無疑,那時的你,成為了人生最大的贏家。
人生下半場,活的是樂享天倫,心情舒暢。
近來網上流傳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父母幫兒女帶孩子,既能緩解子女壓力,又能盡享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兒女需要之時父母全情付出是大多數(shù)家庭的不二選擇。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帶孫子衍生出多少家庭矛盾,網上就有多少關于“奶奶該不該帶孫子”的大討論,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幫與不幫都符合常理。相信每一位已經學會得體退出的父母,在帶孫子之時,也會得體地與子女保持著一碗湯的距離,不期待、不依賴才是父子婆媳相處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生下半場,活的是淡定從容,恣意飛揚。
“我的人生是從五十歲開始的。……50歲以后、經濟基礎已經墊定,職業(yè)也已經完成,這才到了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這是101歲的的日本佛學大師松原泰道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松原泰道65歲那年,才開始發(fā)表《般若心經入門》,因論述精彩,被邀請四處講學,開專欄。迄今已有專著130多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奇跡;美國農婦摩西奶奶75歲開始學作畫,80歲成功舉行畫展,是美國最受推崇和最多產的元始派畫家之一。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五十歲以后,擁有大把的時間和充足的精力,如果你的心里一直埋藏著一個未曾實現(xiàn)的夢,那么拿出你的耐心和毅力逐夢去吧,不逐名不圖利在追求就沒有患得患失的惆悵,在堅持的過程中你會體驗到那種不時出現(xiàn)的意想不到的驚喜。
培養(yǎng)和發(fā)展興趣愛好,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到六十歲退休時,一旦離開幾十年賴以生存的職場,才會不孤獨、不失落,實現(xiàn)人生的平穩(wěn)過渡;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多一條與社會鏈接的途徑,多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想要擁有晚年的精彩就從五十歲開始行動吧!
人生如賽場,既然上半場的賽事已經結束,輸贏之間成功與否已不再重要,愿每一個中年人都能調整心態(tài),重新規(guī)劃未來,從容淡定地擁抱生活,爭取贏在人生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