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別人文章常有這樣的論斷:一個人若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又能專注地工作,那么ta一定可以把這份事業做好。且在專注的過程中人隨時可能進入“天人合一”或是“心流”的狀態。若用心理學上的詞語描述的話即人的意識(身體)和潛意識合流了。這是很玄妙的事,在此狀態的人必然效率高上,思如泉涌。歷史上各類宗教也于此多有宏論并以此為修行的要義,只是所愿依舊是可遇而不可求。
神妙的狀態求不得,我于是退而求其次探尋那些事情會是我的一生心愛,于我不可或缺又能使我專注。我思來想去貌似自有生以來未有真正自己心內之事,所處之事皆可替代。
早些年曾愛茶,也有幾年間常混跡各種論壇學習增長見識,希冀通過深入的了解讓自己愛得更深。也曾計劃游茶地逛茶山收茶品,也確有兩年間買入不少各式茶葉,積室而存,心優樂事。經事二載我嘗以為學茶、品茶、藏茶會是我終生之愛好,可惜后途創業,時間遠去精力不存,所謂對茶的愛也就只余大杯泡茶而已。而今回望過往我不過一笑話,依舊只是個不通茶事的“俗人”。
后我又喜歡上了文玩手串,當然我財力有限因此不過請回小葉紫檀、金絲楠木一類的佛珠手串把玩。又一年時間我平日里總是隨身攜帶白紗手套或是白紗巾以便揉搓佛珠只為所謂的包漿。那是期待也是修行,當然現在我依然認為把玩手串是一種修行,ta磨煉的是我的心性和意志。
我記得當時我曾勸導妻子一同參與并美其名曰形成夫妻共同的興趣愛好以此增進夫妻感情。因此那時我們二人下班回家飯后就“迫不及待”地端坐于客廳,一人一白手套一佛珠把玩不止。當然也少不了“心愛”的茶事,當時我就常想象著品茶聞香玩珠美好的時景。
只可惜此事也不長久,它們在我創業之后于生活中逐漸銷聲匿跡了。我事后多次反思以上的事故,雖不曾完全洞徹則多少明白生活是現實的,世事一件要真正成為人的真愛不是將之結合生存的必須就是生活富足心態有余后才能形成,否則一旦有變我們則必然有所取舍。而被放棄的只能是漂浮于生存之上的所謂“愛好”。因此我的“茶事”、“珠事”也就如同過眼云煙般從我規劃的生活中消失了。
雖然以上必二者愛好終未長久,但仍讓我感受到當一個人真正鐘情于某人某事必然是全身心的投入,無所謂得失,只要沉浸其中就是幸福。我現在回想過去那些片段就似那時人有一種歸屬感或者是有什么在我內心時刻在召喚自己,那是一種渴望也是心靈的撫慰。因此進行時不會覺得ta們是一種負擔和累贅,內心也不會有任何的壓力,只要行進著就是歡喜甚至已然忘記自己行為的本身,終是“合一”了。
人一生要承擔著生存也要謀劃著生活,我們要維持著肉身也要滋養著靈魂,我們要馭使著自我又要協同著ta人,因此生命的全程必然是復雜而多姿的。我們要熱愛生活,要勇于承擔,直面之后必有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