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彎灣
偶然看到一張圖片,是papi醬參加節目時候的圖,跟她的好閨蜜焦俊艷討論到自己、伴侶、孩子、父母這四種關系的時候,papi醬說,對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人”合理的排序應該是:自己、伴侶、孩子,最后是父母。
理由是:在人的一生中,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其次,大多數時候,都是跟伴侶一起度過的,孩子和父母,也都只是陪伴一段時間,剩下的路大家都要自己走。
這個排序,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因為看起來還是很合理的。
當然,也有不認同的,比如,有些人一聽把父母放在最后一位,馬上就想罵人。就這個問題,我就問了一些我的朋友,有些人的排序是“孩子、自己、父母、伴侶”,有些人的排序是“自己、父母、孩子、伴侶”,有些人的排序是“自己、伴侶、父母、孩子”,當然了,像papi醬那樣排的人,也很多。
這么排序,解決了什么問題呢?解決了基礎問題和重大問題。
什么叫基礎問題,就是——一般而言,我該在誰的身上花心思、花精力、花錢。那些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不管是努力工作還是混日子,首先考慮的是自己;那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人,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就算自己受苦受磨也要照顧好孩子,比如哪怕夫妻感情不和,婚姻特別痛苦,也要“為了孩子而不離婚”;那些把伴侶放在第一位的人,為伴侶付出自己的一切,不計代價;那些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人,當婆婆和老婆吵架,可能首先就是一大耳光給老婆扇過去。
什么叫重大問題呢?就是關乎生死的問題。比如父母年邁了,的癌癥了,需要100萬,而且治不好,孩子正在上幼兒園,特別需要錢,該怎么選擇?這個時候,就根據自己心目中的排序來決定了。
但是,生活大多數時候,往往無關重大利弊的選擇,大多數時候也不用面對生死,生活也不是什么都能分的清楚的。
排序能解決的問題,大多數時候都用不著。生活往往要面對的,是很多瑣碎的事和人生的虛無。而只有愛與被愛,才能填滿那些虛無。
對于那些有父母但依然單身的人而言,他們會覺得有個伴侶才能幸福;對于那些父母已逝的人而言,他們覺得要是父母還在,那該多好,“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再無歸途”;那些有伴侶有父母但是求子多年未果的人,他們會覺得,要是家里再多個小寶貝該多好。。。
你可以在時間、精力、錢這些方面做一個排序,但其實對于人而言,更重要的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孩子、伴侶、父母都是你最重要的支撐,其實并沒有誰先誰后,也不該誰先誰后,事實上,他們都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
在排序的價值觀里,如果你有一塊餅干,你可能會給離自己最近的那一個,但在不排序的價值觀里,他們是一個等邊三角形,你跟誰的距離都是一樣的,你有一塊餅干,誰最餓就給誰唄。
其實,如果你能處理好你跟孩子的關系,那么你就能獲得跟孩子相處的快樂;如果你能處理好你跟伴侶的關系,你就獲得跟伴侶相處的快樂;如果你能處理好你跟父母的關系,你也能在這種關系中獲得很強烈的幸福感。這不是說你陪伴誰更久,誰就更重要——要這么說,伴侶還有可能是陪伴最短的呢——按現在這種離婚率的話。
去比較這些關系的重要性,會讓人走入很多誤區。你倒是可以權衡各種關系,但你很難平衡這些關系。當你在任何一種關系中處于痛苦的狀態,你的人生都不會幸福——因為生而為人,你無法逃避一點,“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你的父母、伴侶、孩子,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無論那一塊出問題,都不得好活。
如果你跟伴侶感情不好,你會很痛苦;如果你的孩子天天跟你對著干甚至要跟你斷絕關系,你也很痛苦;要是你的父母跟你關系很差,你也會不開心。。
這就好比拿衣服、食物、房子來排序一樣,什么最重要,什么最不重要呢?在特別餓的時候,食物當然最重要;在特別冷的情況下,衣服最重要;在特別困的時候,你連個住處都沒有也不行。。但太平盛世,活幾十年,你離得開哪個?
所以,排序不僅不會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問題復雜化。要把這些人物關系放在一個多維度的空間去理解,而不是放在一個平面去理解。
放在一個平面去理解,最大的壞處就是,當他們發生了沖突,你就會有偏向和取舍,只要你傷害了一方,最終都會傷害所有。比如,如果你把老婆看得比媽更重要,當老婆和媽媽發生矛盾,你就會偏向老婆。你媽不好過了,你也很難過得幸福。當某天你跟你老婆發生矛盾的時候,你就會怨恨她、怨恨自己——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你把你媽看得比你老婆重要,她們發生矛盾,你也會傷害其中一方,最后會傷害所有的人。
當然,自己才是這些所有關系中最重要的那一個,這個確實沒問題。因為如果沒有你,這一切對于你而言就不存在。
你要做的不是去比較和區分孰輕孰重,而是努力的奮斗,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修養,讓自己發更多的光和熱,爭取能溫暖他們每一個人。事實就是如此:只有你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到達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你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關系。
還是那句老話:如果你沒有錢、德性又爛,你拿什么區維護你的婚姻、拿什么去孝敬父母,拿什么去撫養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