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溫經典,從《論語》中讀出教育智慧,汲取力量。
??? 一、溫故知新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是對我國教育教學的重大貢獻之一,現在已經被一線老師們普遍使用。
??? 二、學思結合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有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迷茫。”這就告訴我們,學習,是學和思相互結合的思維過程,兩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廢于一隅,學而不思,只會落得個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結局。思而不學,同樣會陷入空想的結局。所以,只有讓學和思結合,才可以讓學生成為有知識,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應該重視的是發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 三、質疑創新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一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愚蠢。”孔子不滿意那種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他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能夠有所創造和發揮。做老師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
??? 四、君子不器
???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一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加強自己的修養,培養自己多方面的才干,應博學多識,而不應該只局限于某個方面。他認為,教育就應該全面育人,使學生受到多個方面的熏陶。這和當今教育的“全面發展”觀是吻合的。一個高素質的人是應該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的,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能全面育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幸福和終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 五、因材施教
???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每個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然,每一個人的智力也有高下不同,孔子是承認這種現實的。什么樣的才智對學生就提出什么樣的教學要求,這就是對我國教育具有深遠影響的“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促進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其實我們每一個教師都知道,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考上大學,成為高科技人才,但現實卻逼著我們不得不對所有的孩子進行知識訓練,雖然對于有些孩子來說,效果微乎其微,但迫于壓力,還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 六、環境影響
???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我們現在一直強調,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結合。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同樣關注環境對一個人學習,品德等方面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是一樣的。作為教育者,不可忽視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品格甚至對學習態度的深刻影響。“孟母三遷”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說明,孟子的母親三次遷走自己的居所,就是要讓孟子不要受到壞的社會風氣和行為習慣的影響。
??? 品味經典,且讀且思,啟迪心靈,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