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教育行走夏令營是源于河南杏壇網研社的兩位朋友---朱紅梅老師和李倩倩老師,她們參加了2019年的蘇州教育行走全國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聽她們講夏令營和成長的故事,我的心中充滿了向往。所以,當朱紅梅老師在朋友圈轉發了教育行走公益活動的微信鏈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報名。于是就和教育行走的美人們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也有幸在第一天8月20號上午,遇見了張文質老師,并聆聽了他的開場報告。
張文質老師說,2020年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疫情,我們的生活和教育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世界發生變化是,我們也要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應對。危機到來時,我們首先要想到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平衡力和每個生命的健康成長。所以這個時候,教育就需要我們老師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回到真實:回到真實往往是社會變革的第一步。每個老師都要做一個真實的人,努力去改善課堂,改善班級文化,改善育人環境,改善教育生態。做真正的教育,教會學生去做一個真實的人。
二、回到具體的個人:所有人都是獨特的,復雜的,成長都是艱難的。面對不同的個體,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去推動,去潤澤學生。
三、回到自己的生命:對自我的生命成長進行回溯。人總是喜歡生活在舒適區,只有不斷的思考,才會讓我們不斷地改善自我。教育行走就是要用行走拓寬世界,用讀寫重建心靈。讓每一個教師變得更加美好。
教育要從自我改善開始,使自己成為一個建設者。
一、做身體的建設者。健康的身體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據說張文質老師主持的教育行走最后一天都有一個特定的節目,就是和張老師一起挑戰俯臥撐。有時候適當的運動能讓我們放松,張老師說他在講座前有點緊張,就做了40個俯臥撐。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二、做生活的建設者。改善從自己的房間開始,從自己的教室開始,回到具體的細節,從細節的改變入手,讓自己生活的地方面貌煥然一新。
三、做思想的建設者。網絡時代,信息資源的多樣化,讓我們有了獲取信息的許多渠道。但是,面對諸多信息,我們要有甄別和篩選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思考。我們的大腦不應該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所以,我們要認一個導師,這個思想上的導師可以是我們身邊的,也可以是書本上的,生命有老師,行走有伙伴,我們才會走得更遠。
我們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老師,讓自己成為中國教育脊梁式的普通老師。通過發展自己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孩子。
希望這次美麗的遇見能開啟我的行走歷程,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成為中國教育脊梁式的普通老師,通過我的轉變和發展,還有成長,來影響、幫助和帶動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