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編程,是高中的時候,參加 NOIP,學的 Pascal。但是不同于各位少年天才的傳奇經歷,我搞了半天沒有搞出啥名頭,就市里拿了點小獎,連復賽也沒進。
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并沒有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甚至有些反面作用。我當時挺受競賽老師器重的,那會兒老師經常給我跟另一個胖胖的同學開小灶,別的同學還在學函數是個什么玩意兒的時候,我倆已經在擼快排了,老師甚至自掏腰包帶我們去參加了一周的編程夏令營。但是不得不說,他的教學策略其實有點問題,NOIP 這個東西初賽是不上機寫代碼的,就是做卷子,復賽才上機做題。而我們平時一直都是在上機寫代碼,結果全部死在了初賽——當然這個結果并不是那么出人意料,我們市已經好些年沒有人邁過初賽這道坎了。我當時覺得有些挫敗,但這并不是最令人挫敗的。我們的競賽老師似乎是擁有一點特權,他手上有一個復賽的名額,這個名額,他給了那個胖胖的同學。那個同學,在復賽上的表現非常糟糕。現在想來換我上的話我也不見得能比他敗得更有尊嚴,但那正是年少輕狂的時節,雖然我啥也沒說,但心里還是覺得自己遭受了一些不公平待遇。其實這個世界又何曾公平過呢,人總在自己享有特殊待遇的時候覺得理所應當,卻在別人稍有越界時感慨世道不公。其實何必呢,大家都是菜雞,誰上都不過是個丟人罷了。
從此我對編程的興趣就削減大半,再加上競賽老師常年向我們灌輸“你們現在跟我學了這些大學就不要選計算機系了”,“編程是碗青春飯,做不到30歲的”,諸如此類的邪教思想,我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完全沒考慮計算機。我高考分高重點線60多分,想去大連理工泡海灘喝扎啤,或者去吉大學個汽車工程,但是爸媽傾向于讓我去華電讀個電氣專業,將來進個電力局蹉跎歲月。結果陰差陽錯我確實進了華電,然后被調劑到了數理系。這非常悲劇,我從初二起就十分不喜歡數學,于是我開始蹉跎歲月。
大三結束之后,我被一個遠房親戚安排去了一個滿是關系戶的公司實習,發現自己啥都不會,拿錢不做事,成了社會的蛀蟲,非常尷尬。唉,初入社會的焦慮感真是催人奮進啊,我開始非常認真地學習……Java。因為同事說 Java 很叼,并向我推薦了馬士兵的一系列視頻教程。我意識到寫代碼還是比較對我胃口的,要不還是好好搞一搞當個碼農吧。這個時候阿里開始校招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投了簡歷,結果過了筆試后一面無情被刷。我發現僥幸果然是沒用的,還是好好學一學吧,于是從圖書館借了一堆書,自己也買了一些書,開始為了就業而學習。
其實編程這個事情,門檻真的不高。我大四準備干這行,自學了幾個月 Java,找了份 C# 的活,后來用 JS 寫 App,用 Swift 寫 App,用 OC 寫 App,幾乎都是直接上手擼。現在前端火,大家都往那兒鉆,那明年的前端會不會就是今年的 iOS,誰又說得清呢。市場飽和之后,互聯網行業也開始向傳統行業靠攏,變得需要熬資歷才能體現價值。大家都在說,iOS 不需要初級開發,只需要高級工程師了。那怎么界定初級高級呢,大多數公司就是簡單粗暴看工作年限。這多少讓人覺得沒勁,讓人意識到編程并不是多么有情調的一項活動,無非就是個飯碗,誰都能干,就看誰占坑的時間比較長。
我曾經一度非常喜歡編程,一天不看書學習就渾身難受(笑。但就如同其它所有沉迷過的事物一樣(小說、寫作、籃球、Poppin、動漫、游戲等等),勁頭一過慢慢就回歸理性了。好在編程并不是純粹的愛好,是一件關乎生計的人生大事,不能像其它事情那樣任性地撩挑子不干。而這樣干著干著又會發現一些新的樂趣。我還是想變得更厲害,寫出更優美的代碼,用它賺更多的錢。不同的是現在我可能幾天不看書也不會有負罪感了,也不再給自己定一些硬性目標。活得自在一點,也沒什么不好。
“確認自己是真的喜歡編程再去當程序員,不然會很枯燥很痛苦”,這樣的言論一度甚囂塵上。我今天就冒天下之大不韙告訴各位徘徊在門口被這些言論嚇得不敢前進的同學們……他們說得是真的。我這個原本喜歡編程的人都經常覺得枯燥痛苦,況且現在這行的水已經很深了,要占個坑沒那么容易了。我并不覺得為了錢去從事某種正當職業有何不妥,所有高喊著“為了錢當程序員是低級的,為了興趣當程序員才高尚”的那些人多半自己就是沖著錢去的,所以怕有更多的人進來會搶他們飯碗。但是現在這時節,單純沖著錢來當程序員真不見得能賺到什么錢了。還是要理性思考,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啊。
希望大家都能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溫飽之余收獲一點小快樂,也為社會做出一點微小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