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莫
一直對心里學就有種莫名的喜歡,總覺得人的內心世界充滿著夢幻般的誘惑,促使我想去探索未知、去尋求答案……
今天無意間在朋友圈,看到同事發了一個免費學習心里學的分享帖,不由得欣欣若狂,掃碼分享之后,成功的報了名,家里的事剛忙完,這就迫不及待的打開微信帖,專注的去聽第一節心里學課程:《不被看見的靈魂與及時回應》
在這節課程里武老師分享的幾個小故事,我身有感受,忍不住和想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里就選了兩個典型的故事。
故事一:小男孩的悲傷日記
場景:一個小男孩,在“三八婦女節”里,想為媽媽做點什么,他給媽媽講故事、捶背,媽媽都無動于衷,于是又想到給媽媽洗腳,媽媽終于有點反應了,嚴肅得對他說:“今天洗的不錯,再重一點就好了!”走之前又囑咐他要去寫日記。結果,他寫了一篇很悲傷的日記。
這個小男孩只是很想跟媽媽有一些互動,但這些互動得到的是媽媽居高臨下的“洗得不錯”,外加一點挑剔“再重一點就好了”。
可能很多人就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但是假如這種故事持之以恒地發生在你身邊,那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故事一里的事,在您什么有發生過嗎?我就有真實的感受:有一次我有些很開心的事想和小丫頭一起分享,可她總是一邊做著自己的事,一邊有有一句每一句的問一些和分享中無關的話,看到她這樣我其實已經沒有興趣再說下去了,因為我知道她是不敢興趣的,當時我的心中有些失落的感覺。從此以后和小丫頭,每次我們聊天的時后我都會很認真的和她平視的位置坐著,看著丫頭的眼睛,聆聽著她和我分享的一件件那些興奮的事,和她一起分享著這份快樂!因為我不想讓孩子也去嘗試被冷落的感覺!
故事二:母親溝通的態度讓孩子形成了社交恐懼癥
場景:在武老師的來訪者中,有一位有著嚴重的社交恐懼癥,很害怕自己講的話別人都不敢興趣的富二代,卻在咨詢中說自己和媽媽關系好的不得了,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會跟媽媽聊天,經常從7點鐘聊到10點鐘。
但當武老師采用“具體化”的技術詢問他,和媽媽在一起聊的特別開心的時刻是怎樣的時候,他卻震驚的發現,自己一個細節都回憶不起來。
原來他在跟他媽媽聊天時,永遠呈90度的差別,從來沒有跟媽媽眼睛對眼睛,臉對臉的說話過。
每次當他這樣看著媽媽,而媽媽看著前方的時候,他就真的在很緊張,很焦慮。他就在想,媽媽對我感興趣嗎?我講的事情是不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他就跟那個小男孩是一樣的。
這樣的事情,在三四十年間,一直持之以恒的發生在他身邊,那他又是怎么走出來的呢?
故事二里的這種類型的媽媽,可能在我們身邊還是有不少的吧,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其實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用心聆聽適當回應是相互之間最大的尊重!和孩子溝通可能更要注意這一點,讓我們和孩子的距離,從每一次貼心有效的溝通開始拉進距離!讓孩子發現你的愛!
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歡迎有不同觀點的友人跟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