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社長李琬
文/方糖
注:2013年剛畢業時的采訪。
我是在豆瓣找到李琬的。頭像是個白襯衣、紫裙子的短發姑娘,背著單肩背包,低頭向前走,留給人一個背影和地上的影子。她寫詩畫畫,常去的小組有“詩歌討論與批評”、“臺灣當代文學”、“我愛化妝品”,還有她的圈子“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她的相冊里有一張圖,拍得像是山間被竹林包裹的古寺,李琬在配文里寫:看這張照片,是不是就可以聽到颯颯秋風聲?
這個姑娘,完全符合我對一個北大中文系女生的想象:溫婉,內涵,不緊不慢的行走。李琬告訴我每個周六,五四文學社都會有個詩歌分享和欣賞會,她邀我去參加。那個晚上我在北大迷了路,幸有朋友耐心指引我才找到活動地點。教室里詩會已經開始,大家圍坐在一起,每人都拿著一份打印的詩稿,我沒想到的是詩社里男生占了絕大多數,李琬坐在中間。之后,我和李琬在外面聊了聊,從一開始的拘謹到慢慢放開侃侃而談,我很享受與這個文學系女生的對話。
文學社男生比較多啊。
對,現代詩寫的多的,寫的好的,男生比較多。
我看五四文學社有很多年了,之前像海子、弋麥都是文學社的前輩。
原來叫未名詩社,最初他們不是專門來討論詩的,后來這群人把這個空間占據了,把這個名字填滿了。我們不算是一個社,就是一個團體,或叫做一個朋友圈子,很認真的在一起討論詩歌,我們每周會有一個聚會,然后大家一起討論詩歌,一起吃飯。
你從小就喜歡文學嗎?
也不是從小吧,初中高中時挺喜歡文學的,大學學了中文,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學。
你對前段時間劉丁寧放棄港大,復讀要來北大的事情怎么看?
(選擇哪個學校)看個人喜好吧,也證明北大中文系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來北大之后的印象和你來之前對她的想象有差距嗎?
基本上挺一致的,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她很好,不會低于我的想象。北大太大,我把握不到方方面面,但是中文系確實是個很珍貴的地方,讓我學到很多。
怎么樣欣賞現代詩歌的美?
首先我不知道用美這個詞是否正確,首先閱讀本身就很有快感。現代詩本來就是有一種困難的形式,它不像古詩那樣,有一種流暢的快感,一目了然的,容易讀懂的,順暢的。現代詩不是那樣的快感,可能它形式上是有困難的,它有一些更復雜的技巧。它表達的情緒,它的語言全都是現代的,它可能會給你一種命名,一種精確地情緒。命名一個詞,會給你傳達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欣賞一首詩時,它的用詞,它的韻律,它表達的內容或者其他,哪方面是最吸引你的?
我覺得這些是不可分開的,現代詩有它自己的節奏,音節是一方面,主要是語言,它自身所用的詞,詞的涵義,還有你賦予這個詞的涵義,以及詞與詞,字與字之間的關系,這些都很重要,每首詩都不太一樣。
有人會覺得現代詩就是把一篇文章不停點下空格鍵,就是一首詩了。
我覺得應該是看他這個表達是不是有效的。如果他只是把句子斷開,而把空格全去掉并沒有任何區別的話,這就是失敗的。換行必須有效,這是詩的形式規定的,他的表達必須是有力、有效的,他會給你帶來一種觸動,寫出一種很精確的情緒,而不是古詩的那種意境。現代詩很講究精確,一個精確的命名,就可能通過很多物象或是意象,通過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制造出一種感覺或是一種思緒,特別精準,能讓讀者感覺到這種沖擊。
你比較喜歡的現代詩人有誰?
像外國的話,我還挺喜歡洛爾迦,中國的話,張棗我很喜歡。最開始讀的也是海子,在初中高中時接觸的現代詩,就是海子,他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你最喜歡海子的詩是哪首?
其實我都很喜歡,因為他的詩不能拆開來讀,他給你創造了一個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他為每個自然物賦予了他自己心中的那個意義,月亮啊、野獸啊、花朵啊。他的詩歌也很有音樂性,很大一部分都很有節奏感,像歌謠,這個在現代詩中不是很多見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給人傳遞的是一種比較樂觀的感情,你在讀過他的大部分詩時,你覺得他是個這樣的人嗎?
那首詩,表面上可能傳遞出這樣一種感情,他是一個很強調幸福感的人,他會寫很多,幸福如此,他也是一個挺孩子氣的人,他的感情,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在兩方面都會有很多的書寫。我覺得不應該說他是一個樂觀的人,他是一個很熱愛生活,比較敏感,然后會去用心去感受幸福的東西的人。最后他自殺,可能是因為他所熱愛的東西在破滅吧。在有些詩里能夠感受,但是自殺的原因很復雜,我沒有辦法去揣測,我們不是當時見證者。他后來的詩,越來越絕望吧,絕望的情緒更多一點。
詩人是不是都比較敏感?在豆瓣看你寫過的東西,覺得你對生活很敏感,你做其他事情時也會敏感嗎?
確實會比較敏感,只有這種敏感,你可能才會感受一些東西。我覺得敏感并不是代表說情緒波動很大,就是有一顆向外界還有他人保持開放的心,然后去觀察,當然你要對自己開放,會有一些內省。觀察很重要,我覺得這是詩人的第一步。多讀多寫很重要,這種敏感并不是一種天生的,它也是一種視野。
對,我覺得我以前挺敏感的,后來就變得鈍了。
可能都會變吧。
對你的了解多了源于豆瓣主頁,你給我的感覺是你很文藝。你怎么理解文藝,當別人說你文藝的時候,你會是什么反應?
大部分人對文藝的理解都有很大共通的地方,但是每個人也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有人對我說:你很文藝,你像個文藝女青年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大的態度,也不會很高興或者不高興,這個不太好說吧。這個詞被太多使用了,我不太知道怎么面對這個詞。
那說一個人文藝的話,有什么標配?
那你為什么覺得我文藝啊。
我看你的豆瓣相冊里,你拍的圖片以及配文,很有感覺。那就說表象一點,比如喜歡穿麻布的衣服,服飾形象都很淡淡的感覺的……
我覺得不是吧,我本來就是個愛好文藝的青年嘛。
高中時,我看《萌芽》,人家說的文藝青年都會讀卡夫卡。
其實文藝青年跟文藝青年也是有不一樣的吧,但是可能都會去讀一些東西,不是每個人喜歡的都是一樣的,差異還是蠻大的吧。
那除了文學性的讀物,你喜歡讀紀實性的嗎?像新聞紀錄這種比較硬性的文字。
如果他的話題吸引我的話,我也會去讀,但是總體來說我讀的也不是很多。像有一些口述史之類的,我還是蠻喜歡的。
現在翻看你五六年前寫的東西會有什么感覺?
五六年前,是我十六歲吧,就是很青澀啊,有時候都不忍卒讀。那個時候也會寫一些小詩吧。文章的話,就是覺得挺矯情的。
你有沒有受過郭敬明的影響?
不會不會,因為我中學的時候不喜歡郭敬明。但就是少女時代嘛,終究是有些矯情嘛。但是從內容上我也會能看出我的一些性格啊、喜好啊,這種一直延續在我的文筆里。
畢竟是對自己當時最真實的記錄。
對。
你現在寫東西會比那時候理性一點嗎?在內容上。
應該會,語調不會那么矯情,不會感情泛濫了吧。雖然現在也會,我可能會上個月寫的,我現在看都覺得矯情。如果寫的時候,把它當成一個作品讓大家去看的話,我會更加精心,自己寫的話就會隨意,一隨意就會寫出什么矯情的句子了。
你覺得和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會不會很幸福?
會,就會讓你感到不再孤獨。不再孤單也不是說總在一起,理想那么的一致,什么都一致,就是每個星期有一天,一群人能坐在一起聊聊天、分享寫的東西,有什么困難大家可以幫忙。
現在大環境下,中國人的閱讀率一直在下降,你接觸的人,這個應該不是大問題吧。
還是有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網絡還是個很大的問題。像網絡、手機這些社交用具還是會占據一些前輩人不會占據的時間。身處其中,可能很難不受影響。不過中文系嘛,還是盡量的多讀,但是很慚愧的說,還是比不上上輩人。
現在這個時期,對一個詩人來說,是個好時期嗎?
從宏觀上講,現在對詩歌來說確實不是最好的年代,但是這個不是詩歌本身的不幸,或者是一個具體的詩人的不幸。對于詩歌來說我們的詩意在一個更冷靜的環境下,一個更復雜的環境下,也在成長。詩歌本身也在進步,也在發展,往不同方向發展、挖掘。對于一個具體的詩人來說,如果不是抱著功力的心態,對他來說也是無所謂的。我非常喜歡馬克思說的那句話:我寫作只是為了讓我的朋友更愛我。詩也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他能讓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一定非要在社會上、文學史上有什么建樹。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多《午夜巴黎》,男主人公穿越到歷史上各個時代,他遇見海明威、畢加索等等文學藝術領域的巨匠,在各個他羨慕的歷史時期,但是最后他明白了其實沒有最好的時期,也許當下就是最好的時代。
對,其實并沒有最好的時代。比如說跟八十年代比,那時候遍地都是詩人,大家都說那時候是詩人的黃金時期,但是呢,從數量上說是這樣的,但是從質量上說,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不能光這樣比較。現在這個時代,我覺得還是有一批很好的青年詩人的。
文學社的同學有沒有比較理想主義一些?
可能是有一些,跟平均水平來比可能還是會多一點。
你以后想做什么?
以后……因為我現在還要在北大讀研,再長遠一點,我想進入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