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修羅》這部于1970年8月在《周刊少年》開始連載的漫畫曾被定為“有害圖書”。40多年后,這部差點被腰斬的漫畫終于上映了動畫版。《阿修羅》故事背景設定非常模糊,片頭字幕介紹只用“亂世”概括,室町時代的應仁之亂(1467年─1477年),經過這場封建領主間的內亂,日本進入持續(xù)148年的戰(zhàn)國時代。洪水、干旱、戰(zhàn)亂導致城鎮(zhèn)全部被燒成了荒野,本就貧瘠的田地更加荒蕪,餓浮遍地,民不聊生。
人之初,性本善,亦本惡,或善強抑惡,或惡強抑善。
與其活在這個世界中受盡苦難,還不如不要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動畫的主人公阿修羅出生之時并沒有名字,他不過是一個被饑餓的母親遺棄的孩子。生于荒野長于荒野,沒有人知道這個孩子是怎么長大的,當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已經是一幅野獸的模樣——長發(fā)、破衣、獠牙、利爪,充血的眼睛總是一模惡狠狠的模樣,人類的語言離他很遙遠,剩下的只有單音節(jié)的嚎叫。
直到這只小小的野獸碰到了面對滿目瘡痍卻也無能為力的大師。
面對食物的誘惑,小小的野獸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字“阿修羅”。在佛教傳說中,阿修羅非神非鬼非人,具有神的威力又無神的無欲無求,雖本性善良,卻常有嗔恨之心,好勇斗狠,阿修羅,就是介于、人,獸之間的怪物。雖然已經可以口齒不清地默念佛號,這時的阿修羅無論從外形還是行為甚至本性依舊接近魔,對于他來說,新鮮血液的味道遠勝于谷物。與無數古老傳說或現代童話故事一樣,所有的故事中都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大姐姐,熟食、語言、快樂的游戲終于喚醒了阿修羅沉睡已久的人性,在感受到若狹還來的溫柔與愛心的同時,人性中陰暗的那一面嫉妒與占有欲也即將被引發(fā)。由于過度饑餓,人類之間蔓延著不安的情緒,這種可怕的情緒如沉默的火山一般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導火索就會成為一場真正的災難。
阿修羅漸漸由魔向人轉變著,而人類正漸漸忘卻人性,漸漸走入魔途。
面對嗜血的妖魔,佛總是以殺至殺。
面對嗜血的人類,佛卻只能袖手旁觀嗎?
阿修羅再一次亮出自己的獠牙與利爪,準備與人類拼個魚死網破,大師攔住了他,面對已經失去理智的阿修羅大師斬下自己的一只手臂,這與佛祖舍身喂鷹如出一撤的舉動換回了阿修羅的皈依。無論這么做能否拯救整個世界,至少他拯救了一個人的靈魂。
人、獸,只在一念之間,選擇哪一條道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全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