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巴金的《無題集》,其中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從心所欲》,頗有感觸。
巴金老先生在文章中說:我總算闖過了八十的大關。人生八十并不是容易的事。未到八十的時候我常常想,過了八十總可以“從心所欲”吧。照我的解釋,“從心所欲”也不過是做一兩件自己想做的事,或者退一步說不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對一個老人來說,這樣的愿望大概不會是過分的要求吧。
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按照孔子的理想,七十就可以從心所欲了,巴金老先生在年近八十才希望能過上從心所欲的生活,在普通人看來真的不是什么奢求。況且,巴老理想中的從心所欲不過是做一兩件自己想做的事,或者退一步說不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看起來真的不是什么難事,也不是什么過分的要求。現在的年輕人不是都在追求個性嘛,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勉強自己,何況一個八十歲的耄耋老人。
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對于巴老來說基本上實現不了。
“人不斷地找上門來,他們為了接連出現的各種紅白喜事拉我去充當鼓手,他們要我給各式各樣的報紙、書刊題辭、題字,求我擔任這樣那樣的名譽職務。巴老哀求、推辭、躲避有時也沒有用,不得不讓步。
可以想象巴老的無奈。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真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人到中年,離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都生活還有二十多年的時光。我不知道,到那個時候我是不是能過上從心所欲的生活,我只知道,現在的我不能。“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樣的率真我只能可望不可及!
兒子十一、二歲的時候有一句口頭禪: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不光做什么事,他給我的理由只有: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我很是氣憤,這簡直就是敷衍我,什么叫你喜歡、你愿意、你高興,難道沒有行為準則嗎?難道沒有道德標準嗎?這叫什么理由!怎么能夠根據的心情和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但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母親永遠是地球和火星的對話,互相都難以理解。。
可是這兩年,我突然非常向往兒子的境界: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多么簡單、多么自我。我多想過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的事情啊!我多想不用顧及別人的看法而生活,我多想不用顧忌別人的議論而坦然面對,我多想不用瞻前顧后只是勇往直前,我多想隨心所欲!
正如巴老所說:我即使不能隨心所欲的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最起碼可以隨心所欲不去干自己不想干的事。可就是這所謂最起碼的想法也都是難以實現的。人要從學會說“不”、學會拒接別人來維護自我。你可以成全別人,但不要委屈自己。
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