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出生于1948年,一生歷經解放戰爭,建國和改革開放,是與共和國共同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的。在諸多歷史轉折中,奶奶憑借勤勞樸實的品質與艱苦奮斗的精神乘風破浪,矢志不渝的向著自己和家庭的美好未來奮斗,最終迎來了小康生活。奶奶是一位農民,或許并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是我認為她七十年來積淀的生活智慧與從未改變的打拼精神足以使她成為一名合格的“成功者”。
1949年建國,奶奶在懵懂之間踏入了中國的新紀元。天安門廣場響起了禮炮,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中國徹底地走出了半殖民時代,推倒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真正地當家作主了。紅色江山蒸蒸日上,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啃硬骨頭”般的生產建設,一片百廢待興的新氣象,奶奶的童年正是在這種深刻的變革中度過的,人們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主的權利。奶奶作為“共和國一代“體會想必格外深刻?!皷|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奶奶在如此悠揚的歌聲中成長,從小到大,這也是我聽到奶奶最常哼的一首曲子。
“1958年自然災害就開始了?!蹦棠袒貞浀??!岸嗄陜葢穑鸟R亂,年景不好,國家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每家把鐵鍋鐵鏟都拿出去大煉鋼鐵,這下滿地的糧食收不了多少,剩下的都爛在地里了……”奶奶說道。奶奶年僅十余歲被迫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拔沂欢q,本來還要人照顧的年紀就得去照顧生計了,全家人就我背著簍子上山采野菜,唉,當時日子想想真是太難了,天上不下雨,地上也沒有種子,一天天的熬日子,就感覺要過不去了……”奶奶還說道,當時連小麥也收不了太多,一家人全靠為數不多的野菜撐著。“一鍋疙瘩湯,哪有什么面疙瘩!全是青菜,靠這些我們也渡過了那幾年……樹上樹皮全都扒下來了,連樹葉都剩不下幾片,路邊的小草哪還是草???全都當成蔬菜吃了……”第一年作物歉收,種子自然也收不了多少,到了第二,第三年的收獲季節地里連種子都沒有怎能指望豐收呢?三年困難,全國經濟形勢低迷,奶奶用單薄的身軀支撐起了全家的生活。
“那什么時候日子就好過了呢?“我問道。“1961年,國家給想辦法解決了饑荒,那之后慢慢解決了溫飽,到你爸爸上初高中那會兒生活就富裕起來,唉,不過也不容易啊,天天干活,勤勞致富嘛……”我爸爸出生于1974年,也就是說到90年代生活就有了起色?!?0年代吧,開始包產到戶,本來人民公社那會兒懶漢都不愿意多動手,這下各家種各家的地,那積極性就起來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任務的農業生產形式。 “政策一出來,全村人就起大早干活,自己的地更上心嘛,我當時清晨四五點鐘就上地里干活了,這樣一來收的糧食自然也就相對多了。”不用說,像奶奶這樣勤勞的人在如此政策下更是如魚得水。
“不過再好也不如今天啊,當時哪有空調,冬冷夏熱,那也算是吃了大苦啊……”奶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感慨?!爱敃r掰玉米正是夏天哪,從玉米地里出來,身上全是熱疙瘩,衣服上全是汗,不過想想也就這么一年年的過來了……冬天也沒有暖氣,炕冰涼涼的,你爸爸一碰著炕面四肢全都豎起來了,我沒辦法呀,就自己躺在上面熱被窩,后來有了你叔叔,我就得兩邊一塊熱著……”不僅如此,奶奶同樣需要支撐起兩個兒子的學業。“后來你爸爸上了高中,你叔叔去了城里上學,每月都要回來取學費,我就只能去河里打魚,和你爺爺一塊把魚賣了把錢湊齊,要是這個營生我不干,咱家得欠下多少饑荒(債務)?。 ?
說到打魚,奶奶回憶起令她記憶猶新的一幕。“那天霧特別大,我在河中間打魚,突然間就轉向(迷失方向)了,左劃右劃,就是找不到正確的道路,最后慢慢就到晚上了,伸手不見五指,我就再也找不到路了,當時啊,我又餓又渴,都快絕望了,一船的魚也不能撂下,我就只能呆在船上等著人來。多虧了你爸爸及時找到我,不然哪,我那晚上就回不去了……”我媽媽聽到這件事也唏噓不已:“女同志干這么重的活,真是不容易啊……”
奶奶又說道:“……那時候的冬天真是難啊,我上咱家承包的河里打魚,經常凍得渾身哆嗦,你太爺爺弄來一套海軍狗皮棉襖,我出去干活時披著才勉強熬過去,當時那河里都凍上了,漁網從冰下撈出來都帶著冰碴子……”奶奶的奮斗史是伴隨著魚的土腥味與冰水的刺痛的,可是談及這些,奶奶的臉上卻少有難色——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聯產承包制度打開了人們勤勞致富的大門?;蛟S可以這樣說,奶奶在改革的大潮中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痛并快樂著”。
轉眼半個世紀,奶奶從風雨里走過,她和爺爺用一方魚塘,養大了兩個健壯的兒子,支持他們完成了學業,走到工作崗位上。我爸爸考上了軍校成為了一名軍官,叔叔也成為了一名職業醫生,美好生活在向奶奶招手。向我講述這一切時,奶奶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中國共產黨的無上熱愛?!罢媸峭辛斯伯a黨的福啊……”奶奶雖然不是黨員,但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親眼看著國家從建國之初的積貧積弱一步步走向富強,始終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激。“沒有共產黨,哪有現在的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奶奶常用這句話激勵著我們。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多么高的覺悟。
因年景歉收,奶奶僅上過一個學期的學,但她的生活智慧并不在諸多高材生之下。她尊重知識,即使自己認不得多少漢字卻堅持供孩子上學;渴望奮斗,即使命運坎坷,也從不放棄,用汗水創造了美好的明天。現在奶奶和爺爺靠自己的努力在城里買了一套房子,有一個孫子和兩個孫女承歡膝下,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奶奶常常對如今優渥的生活感到無限滿足,卻少提到這些都是她那一輩努力的結晶。這種拼搏精神,無論在什么時代都是一個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質。
在七十年崢嶸歲月中,奶奶面對生活坎坷不言放棄,沐著改革春風乘風破浪,從迷霧四起的水泊走向飽暖富足的小康生活,寫下了屬于新中國第一代奮斗者的史詩。我想這不可謂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