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是在12歲,林少華譯本,觸感粗糙的封面上印著一片墨綠色森林。那是第一次見到村上春樹的名字,既然沒聽說過,事先也就燃不起什么崇拜感,讀它純當消遣。書中細微的描寫很多,節奏平淡舒緩,盡顯日本文學的細膩,當時并耐不下性子讀,一下午翻下來,覺得整本書繁雜無趣,最后也沒明白他到底在寫什么,只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是綠子,心跳最快的時候是看到性的描寫。
第一印象總是深刻而長久,不愉快的閱讀讓我對村上春樹的作品一直很冷淡,最后發展成對類似的日本文學都不感興趣。高二時知道村上春樹被提名諾貝爾獎又失之交臂,我私下還產生了竟然他也能被提名的想法。
對于自我喜好的極端和自負持續了很久,等到再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八年之后,聽到The Beatles的《Norwegian Wood》忽然想起玲子對渡邊說:“把那場凄涼的葬禮干干凈凈地忘掉,只將這場葬禮記?。【拾桑俊?/p>
自己可是一點也不知道自己記住了這個畫面,可確確實實是想起了。就想著反正無聊,純當消遣吧?純當消遣吧!
拋去復雜的感情不談,整本書人物關系極容易縷清,木月和直子為青梅竹馬的伴侶,渡邊是他們唯一的朋友,是如同直子所說,“把我們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鏈條?!睈勰蕉蛇吘木G子,直子療養院的監護者玲子,還有認為與渡邊是同類人的永澤,永澤的女友初美等等。
小說的兩條主線,由渡邊為中心,一條通向直子,一條通向綠子。直子悲涼平靜,綠子樂觀活潑。而在渡邊的身上同樣也可以看到兩條道路,一條通往自身世界,一條通往外在世界。不能說他們彼此一一對應,但說有些關聯總是對的。
村上春樹寫愛、孤獨、成長、生死。這些話題沒人陌生,作家筆下的生活本就悲多喜少,加之如今文字泛濫的時代,就是青春小說最愛的話題也是這些了。《挪威的森林》給人的是多種繁雜的感受,每一頁都不讓人失望,讀過后腦中產生一層隱約的薄霧,感嘆真是好作品!可若是推薦給其他人,有人問道:“嘿!嘿!這是哪種題材哪種風格的小說啊?”你又會啞口無言,覺得什么標簽都不能完整的概述它。
整本書里每個人都有病。渡邊沉迷于自我和記憶中無法自拔。直子和木月如同雙生嬰兒緊緊擁抱而與世界隔離開。綠子離經叛道的渴望被愛。玲子苦苦尋求寄托也藏身寄托中。永澤沉迷于孤獨和饑渴中游戲人生。初美沉浸在自己一廂情愿的希望。
最后渡邊決定從回憶中走出來卻依舊茫然,直子和木月自殺,玲子離開療養院,永澤繼續游戲人生,初美自殺。綠子戒掉撒嬌。
也許是因為自殺的人物貫穿其中,所以曾經覺得這是一本寫特別的人的書。到如今看來卻覺得這些人也再普通不過,每天經過喧雜的人群中會有多少這樣的人呢,因為他們并沒走到那么極端所以可以遁形吧?!懊總€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于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p>
人與人大多數的理解都是誤解。渡邊并不明白直子和綠子的感受和需求,只一味在回憶中感動自己。直子不明白木月自殺的根源,木月也并沒去理解直子的痛苦,盡管他們如雙生嬰兒一般彼此需要。綠子一直想打開渡邊的心,卻并沒理解到渡邊的執念。
語言和文字是世界上最多余又最有用的東西,他永遠無法真切表達一個人的意念卻又必須永遠存在。即使會產生米蘭昆德拉筆下不解之詞那樣的幻象,人們也依舊迫切的需要它?!艾F實世界里,很多方面人們都在互相強加,以鄰為壑,否則就活不下去?!?/p>
Knowing she would 這樣豈不好,知道她想要。
渡邊和永澤
永澤說:“他和我一樣,在本質上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只不過在傲慢不傲慢上有所差別。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動,除此之外對別的沒有興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同別人分開考慮。我喜歡渡邊也無非喜歡他這一點。只是他這小子還沒有清楚地認識這點,以致感到迷惘和痛苦。”
我對永澤這個人物的興趣不亞于其他主角,一方面覺得他成熟冷漠的令人生畏,另一方面又覺得他是個十足幼稚的悲情人物。
所有人在最后都有一個轉變,即使是死也終究改變了自己所處的境地。唯有永澤自己,仍然在自己昏暗無光的游戲法則中兜圈子。在一些方面,永澤遠比渡邊成熟的多,或許是他自己說過經過訓練的緣故,可以輕松抹去自己的痛苦而更好的與自己共存。
在永澤看來,渡邊的迷惘和痛苦是他所經歷過的。他覺得殊途同歸,所以相信十年后相見還有很多話可以說。
然而渡邊卻和永澤斷交了。初美的離開和死去,永澤的輕描淡寫讓渡邊心生涼意。
永澤是無情的,或者說他那傲慢所支撐的游戲規則是無情的,但他對自己的游戲規則深信不疑。無時無刻都能使他有一個堅定的目標而饑渴的追求,于他而言,不停達到目標是化解孤獨的良藥。沒有迷惘和痛苦,沒有破綻的規則,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也不需要看到自己的可悲之處。沒有痛苦就沒有轉變,只能不停的重復。
如果說永澤是因為渴求而活在目標和未來中,渡邊則是活在記憶和過去里的人。永澤心甘情愿活在孤獨中,而渡邊只是覺得不孤獨也無可奈何。
“我覺得自己周身仿佛緊緊蒙上一層薄膜,由于薄膜的關系,我無法同外界相融相間,而同時他們的手也無從觸及我的皮膚,我本身固然軟弱無力,然而只要我處于這種狀態,他們在我面前也同樣無能為力。”這句話我一直印象深刻。
渡邊是一個普通的人,在記憶和現實中苦苦掙扎,并且常常懦弱逃避。每當面對現實無可奈何時往往縮進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些感動自己的事尋求解脫。睡女孩尋求體溫,直子死去后漫無目的的旅行等等。
這種感動自己的事情幾乎每個青少年都做過,他們共同的結果就是什么都沒有改變。
所以當永澤告誡渡邊:“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當?!绷嶙痈嬖V渡邊:“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蔽野l覺自己內心的震蕩而感到無比受用。
直子和綠子
綠子是我12歲讀過后最喜歡的人物?!鞍讶松斪鲲灨晒蘧涂梢粤恕3缘袅俗约翰粣鄢缘娘灨墒O碌木投际菒鄢缘牧??!边@樣的生活態度和春鹿一般的性格曾一度讓我覺得她是全書最正常最健康的人。但當我看到綠子坐在渡邊對面寫給他的信,我卻發現這是全書所有書信中最悲傷的一封,甚至已經超過了飽受折磨的直子的信。在父親葬禮上一滴眼淚也不流,親戚越覺得她無情就表現的更無情。在父親死后赤身裸體呆在父親遺像前,離經叛道的個性其實一直默默宣告自己渴望被愛。如果有人能無限度接受她的一場撒嬌她就會全身心反過來愛這個人。她遇見了渡邊,覺得渡邊能夠容忍她的撒嬌,卻發現這是因為渡邊更多沉浸在自我中而對外在世界并不感興趣。于是她寫道:“你總是蜷縮在你的世界里,而我卻一個勁‘咚咚’敲門,一個勁兒的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她通過寫信最后敲了渡邊的門。可這時直子卻自殺了,正想抬眼看看的渡邊重新旋入回憶中,最終綠子心灰意冷。
曾一度不明白為什么只要直子還在,綠子就總是不能夠完全抓住渡邊的心。后來終于想通,那是因為對于渡邊而言綠子是活在現實中的人,而直子卻一直是過去的人。
木月自殺之后,渡邊與直子睡了;直子自殺之后,渡邊與玲子睡了。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渡邊被木月的死虜獲,玲子被直子的死虜獲。他們在渴求身體時卻并不以自己存在,而是以木月和直子存在。死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渡邊與玲子這存在之中。
整書開端以《Norwegian Wood》開始,以葬禮的兩首《Norwegian Wood》結束。
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我相信,你也最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