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孩子在他的世界里,好像魚之在水,游泳自如,是忘乎所以的。
縱觀先生的很多作品,不能不說,先生是愛孩子且懂孩子的,尤其是在踐踏小兄弟風箏的經年之后。
神秘的百草園有孩子對自然無限的愛戀;冬日的雪后,是孩子對捕鳥深情的回憶;西瓜地里,那個月下刺猹的少年多么讓另一個少年崇拜;美麗的夏夜,在豆麥和水草的清香中,一群農家子弟撐著八叔的大船像一條大白鯊在浪花里飛躥……
先生用無限溫情的筆墨描摹自然中的一草一物,這承載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一方天地,哺養著孩子們無窮無盡的快樂。
你看百草園,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
你看三味書屋后面,可以折臘梅花,可以到桂花樹上尋蟬蛻,可以捉蒼蠅喂螞蟻……
在平橋村,可以掘蚯蚓,可以釣蝦,可以放牛,可以去看戲……
冬天里,閏土來了,就可以捕到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先生的筆下,大自然是滋生快樂的溫床。
王開嶺曾說自然是人類最深情的子宮。人類追求的豐富,天真,自由,爛漫,無不蘊藏在大自然之中。
再看看古人筆下的孩子吧: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每每想起這些,就深感愧疚,今天的教育,我們到底帶給了孩子什么?!
脫離了自然,沒有了體驗,失去了勞動,淳樸童真的小孩似乎已經沒了。在今天孩子的眼里,那滌人心魄的自然風情,只存在于昔日的紙張,那純真的童年景觀,已揮茲遠去,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在漸漸退化,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感受不到自然更替的韻律和邏輯,沒有了深沉的情懷,空有知識,又能救得了什么?
木心先生曾經感慨,現代和后現代的孩子,耶穌恐怕也不答應他們進天國,耶穌說:孩子,玩你的電腦游戲去吧。
不玩游戲的孩子,父母會說:孩子,快補你的課、寫你的作業去吧。
寫到此處,不覺又想起《故鄉》來,想起閏土在海邊撿拾貝殼,想起閏土嘴里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想起閏土敢于看瓜刺猹的英雄形象,而“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今天城里的孩子恐怕連四角的天空都望不到了吧。
周日,秋雨連綿,我們帶著家中的那個小少年在雨中游走在云龍湖畔,山色空蒙,湖水微瀾。
雨水打在傘上,水滴順著傘角滴落在肩膀上,一陣陣涼意向我訴說著秋的訊息,而少年佇立在湖邊靜靜地望向水里,那里,一只孤獨的小鴨子正在向湖深處游去。
“可憐的小鴨子,一定是找不到同伴了。”秋雨中我不禁心疼起來。
“才不可憐呢,你看它游得多快樂,自由自在,游回來游回去的。”少年反駁我說。足足有好一會,少年蹲在那里,守望著小鴨子。
少年望著小鴨子,我們望著少年,為什么我總想到孤獨呢?!
湖的左側是大片大片的荷,有的枯了,有的還在盛開,大大的荷葉在等滴落的雨滴,積聚的雨滴明晃晃的。因為荷的托舉,雨的聲音大了很多,雨打荷的聲音,讓我不禁想到了李商隱對友人的那份深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身臨其境時,有些情總是身不由己的。
轉身欲離開,不遠處的琉璃塔映入眼簾,多希望這時能有悠揚的鐘聲傳來,讓我的少年也學會仰望和聆聽,這寺,這鐘聲,是自然給予人們最原始的提醒和敬畏。
但我知道,在少年的心里,鐘聲終究是敵不過上課的鈴聲的。
回來的路上,內疚的心情一直都在,在自然面前我們似乎永遠都是那樣著急和匆忙,因為著急和匆忙,讓一個剛滿十三周歲的孩子去面臨初中畢業的“嚴刑拷打”,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已經拉開了帷幕,面對一天十二三小時的在校時間,我的心仿佛同魯迅虐殺小兄弟的風箏一樣,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我深知,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孩子的樂園,可是,在應試的教育面前,我只能任由我的心墮著,墮著。
對于踐踏小兄弟的風箏,魯迅說,“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起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記住魯迅先生的教訓吧,帶著孩子在通往畢業考試的途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他們還是個孩子,決不能以考試為理由綁架他們的時間,更不能以分數為目標奪走屬于他們的快樂。
從明天開始,晚飯時間,抽十五分鐘帶他們去操場上跑步嬉戲,讓他們看看秋日天空的高遠和澄澈,看看云彩的自由和潔白。
先知紀伯倫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對自己的渴望,他們經你所生,卻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他們要有自己的思想。”
教育要如何鍛造他們的思想?這是當下需要真真切切去思考的問題。
當然,在思想到來之前,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則是必需。
人們都說要追尋生命的意義,可終究,我們真正經歷的,無非是一種活著的體驗,讓自己感到活著的幸福,才是每天樂此不彼的事情,如康德所言,幸福才是人們的終極目的,正是因為她,人們才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我要做的:
一.努力營造一個讓孩子們感到快樂的課堂,讓他們對語文懷有期待,除卻周末的每周一記和自由閱讀,或外出玩耍,絕不布置作業霸占他們的時間。
二.將每節課十五分鐘的背誦積累堅持下去,以此來鍛造性格,盡可能讓閱讀培養他們敬畏之心,能學會享受眼前的一切。
后記:其實這篇文章的由來并沒打算寫成這樣,只是寫著寫著,就成這樣了。
斯蒂芬金說得對極了,很多故事和文章都是寫著寫著,有新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