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26年,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因其成名作《邪惡之路》這部出色的作品“那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繪海島故鄉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態度處理了一般的人類問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諾獎歷史上繼瑞典籍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
? ? ? 黛萊達的出生地便是書中描繪的撒丁島小鎮,她在此平靜地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代,盡管婚后隨丈夫移居羅馬,但依然只有這片故土才能喚起她的創作靈感。她極擅長用富有詩意的筆觸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描繪撒丁島的自然風貌,文筆纖細婉致,極具抒情韻味。在這看似田園詩般的美景之下,她卻毫不避諱地將筆觸伸向陰暗的社會現實,造成了強烈反差。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部《邪惡之路》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 ? ?
? ? ? 《邪惡之路》是一部寫愛情與道德沖突的小說。作品的情節是在一個世代務農但渴求進入資產者圈子的富農家庭展開的。她,瑪麗亞,是美麗而富有魅力的年輕女主人;他,彼特羅,只是一名相貌好一些的為其做工的傭人。他們彼此相愛了。但社會地位的差異,使得男女主人公之間有一條幾乎無法逾越的鴻溝。一種陰暗的、悔恨的感覺,開始折磨他們,把他們痛楚地分開,特別是瑪麗亞,她的狂熱情感不時被一種救贖罪過的痛楚意識所壓抑。愛的情感與罪孽感之間的沖突戲劇化了。
在《邪惡之路》中,愛情題材的描繪包蘊著無比豐富、復雜的情感,愈來愈著重展示愛情引發的戲劇性糾葛,展示罪與悔罪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在內心世界激起的劇烈沖突。作品的倫理性愈來愈鮮明、突出,心理探索愈來愈顯露出犀利的鋒芒。作者同時又摒棄自然主義的手法,回避直接描寫報復的場面。這一切,都是作者思想上、藝術上成熟和自信的標志。
《邪惡之路》仍然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情調,例如,作者不時用纖細婉約的文筆描繪悲痛、失望、苦戀、夢幻等。讀者在小說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撒丁島民間傳統的魅力。這構成了黛萊達小說抒情氛圍濃郁的特色。她對原始的民間迷信的出色描寫,展示出了這種迷信具有的神秘的根源,它孕育了撒丁島原始居民那種嚴苛而又友好的的矛盾性格特征。
但從整體上看,小說的風格是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對人物心態,對現實環境,對自然世界的種種描畫是很見功力的。既打上了真實主義的印記,又體現了獨具一格的抒情心理小說的風韻。此前,意大利權威文學史家莫米利亞諾教授對黛萊達的藝術成就作了精辟的總結。他把黛萊達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論,認為她是“勾畫苦難的精神歷程的偉大詩人”。對作者本人的肯定,無疑意味著對其作品至高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