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吃飯,孩子考我。
那么熱的天還“烤”我,真的有點不情愿被“烤”。
她說:“爸,我說一個故事,你說含義好吧?”
我說:“好。”我想這個不難,不動腦筋的事,做。最近腦細胞不知死了多少——每次加班回家,女兒會拍我的頭說:“腦細胞又死了很多吧?”
孩子講的是“鄒忌比美”的故事,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孩子說完故事。我跟孩子開玩笑說:“題目是“鄒忌比美”是吧?要改一改,應(yīng)該是“鄒忌比帥”吧?”
孩子說,對呀。那你說這個故事的含義。
我說:“你先說說看,是不是和我的理解的一樣。”
孩子說:“人要有自知之明。”
我說:“誰說的呀?”
孩子說:“書上講的。”
我說:“聽聽我的理解好不好?”既然說到“美”的問題,我想好好和孩子聊一聊。
“你說鄒忌和徐公比誰真的更帥呀?”
“徐公。”
“那為什么他的妻子、他的妾和朋友會認為他帥呢?”
“因為,他的妻子愛他,他的妾怕他、他的朋友有求于他。”
“對呀!你想知道判斷美的標準嗎?”
“想。”
“第一種,叫做時代的標準,也就是一個時候有一個時候的標準,比如,環(huán)肥燕瘦——”
“我知道了,比如楚王喜歡瘦的人。還有楊貴妃就很肥。”
“對,有一句詩叫做: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第二種,是個人的喜好,也就是個人標準,有的人喜歡大眼睛,有的人喜歡小嘴巴,還有人喜歡短頭發(fā)啦。”
“那你喜歡長頭發(fā)還是短頭發(fā)?”
“長頭發(fā)吧。”
“那你為什么還要我去剪頭發(fā)?”
“......”我無語了,“第三種是......”
“第三種,情感因素,比如有的人大家看他都不咋的,一般般。但喜歡他的人卻覺得他很美或很帥,這個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四種標準就是“錢”的標準,有錢就是帥哥,沒錢就是恐龍,就是丑。這是一種不好的標準。”
說到這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點滔滔不絕了,就問:“我說的和書上不一樣,但是有意思吧,我們理解有時候不一定要和書上一樣,對吧。”
“有意思。對。”小屁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