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更愿意稱其為作品而非書,雖然它的確是書,但翻開來看卻是人間煙火、你我生活。并且下意識的,我就把它和汪曾祺老爺子的作品對標,感覺它們審美同出一脈。
? ? ? ? 而這一切源于偶然。工作午間休息時段,吃過午飯遛會兒彎。這是我的習慣,因為飽腹午睡只會讓我本就不好的腸胃更難受,后來逐漸演變成飯后直奔書店,找上一本合眼緣的書看到一定時候回辦公室小憩一會兒。
? ? ? ? 于是某日尋書我發現了《巷里林泉》,那時我剛翻過方文山的一本關于歌詞的書,也翻過兩本寫詩詞的書,但都不怎么合胃口,無意間打開在當時的我看來有些奇怪的《巷里林泉》,然后,手不釋卷。
? ? ? ? 說奇怪是因為它的大小不夠常規,比正常的書還要小,是多少開我不知道,但就是那么不一樣。我以為這本書大概是一半圖一半文的,也就只是作了翻翻就罷的心思,然而圖雖然有,卻并不多,文字穩穩當當做了主角,而且表現得真好,這讓我很驚喜。
? ? ? ? 自那以后,幾乎每個午間飯后我都要去書店拿到那部作品,然后找個清靜人少的角落讀它。因為喜歡。
? ? ? ? 我打心底喜歡這部作品,就像我打心底喜歡汪曾祺老爺子的作品一樣,而且因為這部作品,我還想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作品《幸得諸君慰平生》。對了不能忘了,這位作家筆名——故園風雨前,本名——楊云蘇。
? ? ? ? 當然我不了解作家本人,但這并不妨礙我對她作品的喜歡。因為真實,且又美好。讀那些文字能看見的可不止字里行間的人和故事,更多的是照見自己——我不也正這么活著嗎?雖然有這樣的那樣的不同,但我們有著更深層次的共通之處。
? ? ? ? 抱歉,我說不好,有些無以言表。作為一個進行寫作試驗的人,我逐漸在摸索打動人心的方法,然后在龐雜的信息和知識里我發現,其實說穿也就兩種——情緒共振、情感共鳴。不同的創作者出于不同的想法和目的在其中二選一。
? ? ? 《巷里林泉》無疑就是引發情感共鳴的。其間一篇文章,字里行間寫著寫著就有那么句話讓人會心一笑、或是喟然一嘆。這些文章大多不見華詞麗藻,不見堆疊裝飾,甚至極為克制,然而克制著克制著就迸發了,往往從那么一兩句話迸發出來,擊撞心扉。
? ? ? ? 在我看來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怎么說呢?平淡處有情味,奇崛處有滋味。情味是屬于生活的,滋味是屬于思考的。往往我正想著這篇寫得生活里的好玩,結果讀著讀著就來那么一句如芥末般的話,沖人得狠。可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文章才越發的色香味形意俱全,耐人咀嚼。
? ? ? ? 我該舉些例子,但又覺得單獨拎那些字句出來,它們就會蔫巴。索性就不列了,直接配上照片,佐著這篇不知所云將就著讀。我也還得去讀二遍三遍多遍,買回家里邊讀邊做筆記,才是正道。
二〇〇八二〇
中國重慶于舍
文字來于原創
配圖源自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