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城市是個什么概念呢?
百度上面是這么解釋的:“五線城市多數為中西部地區的地級市和縣級市,經濟基礎較差,交通不夠便利,成規模的企業數量有限,轄區內農業人口仍占大多數,各自正在探求工業化的發展方向?!?/p>
但是我對五線城市有兩個自以為是的標準:
如果在街頭遇見一個陌生人,相互報出最多不超過三個人的名字,就一定能找到一個雙方共同認識的朋友;
如果有一輛充滿電的小綿羊電動自行車,騎著把城市的大街全都跑遍,還能剩下一多半的電。
五線城市有些什么投資渠道?
我的家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是一個典型的五線城市。
這里有什么投資渠道?跟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
1、買房(或是自建私房);
2、炒股;
3、放高利貸;
4、存銀行。
存銀行就不用說了,今天存入一萬,明天變成九千八,一年到頭,那點兒利息還不夠補貼損失的。
放高利貸,雖然利息可觀,但是,隔三差五聽見有人跑路的消息,小心肝兒受不了那個折磨啊。
炒股這樣的事情,在五線城市基本很少有人細心去研究的,有那個閑工夫還不如搓幾圈麻將。
于是,最靠譜最簡單的投資渠道就只剩下一條,買房!
買房投資這個事情,不是今天才有的,五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就有了完備的土地和房屋交易市場,人們都知道買房可以保值和增值,更別說五千年后的現代人了。
五線城市,一般沒有什么大型工業,而且周邊200公里范圍內也沒什么大的城市,所以人口流入比較少,房價相對來說也不是太高。
例如我所在的這個城市,一個企業的普通工作人員,月薪多在三千到五千元,勉強可以買到一個平米的住房。要是在京滬深這樣的城市,月薪兩萬也買不著一平米的房啊,想想都冒冷汗。
房價相對不高,投資渠道很少,人們攢下了錢怎么辦呢?買房啊(自己有地的就自建私房)!
于是乎,可以看到大街小巷,人人樂樂呵呵的看房子,買房子,自己有地的那就更可樂了,動不動建個五層六層,偏避一點的地方,私房建個十幾層的也不少見。建那么高,爬樓梯累嗎?沒事,就算房子只建五層,很多人也在家里裝上了電梯,不差錢!攢錢干嘛?不就為了多幾套房子嗎?
買房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嗎?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買房真的投資回報率很高嗎?
那絕對是一個幻覺。
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五線城市原本就沒什么大企業作為經濟支撐,而依靠土地出讓可以獲得大量的資金,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收入渠道,無論中央如何指示,這個渠道絕對不能輕易放棄。
對于房產開發商來說,左手要摟著政府的腰,爭取順利拿地,右手在空中用力一揮,對著購房者說:快來買吧!絕版地段!賣一套就少一套??!
購房者怎么辦呢?買嗎?
老兩口想,自己有房了,給大兒子買一套吧,再給二兒子買一套吧,還買一套出租吧。
年輕人想,自己有房了,給爸媽買一套吧,給兒子也買一套吧,什么?兒子才五歲?沒事,先買著,反正不會吃虧。
事實上,在五線城市,很多人都有三套四套甚至更多的房子,自建十幾層私房的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城區總人口才不過十幾萬,就有上萬戶的自建私房,可以說,除了房子,還是房子。
這么多房子,真的漲價了嗎?
在我的記憶中,2008年金融危機,國家四萬億資金救市,不少資金流入了樓市,商品房確實繁榮了一陣子。
但是,真正的繁榮,絕對不能只靠國家救市來達到啊。
從2009年至今,每當有新樓盤開盤,價格總有向上浮動的趨勢,從三千多一平米終于慢慢的漲到四千多一平米了,地理位置特別好的樓盤,甚至有的五千出頭了,于是乎,有購房者歡呼雀躍,看吧,我說了房價要漲吧。
等等,有點不對勁。
當周邊的新樓盤在今年報價四千多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誤以為你當年購置的房子真的升值了,那只是讓你開心的一些幻覺。如果你不信,可以把你的房子拿到中介機構去試試,說不定,連你當時付出的購房款都不一定能賣回來,還別算上裝修款,更是虧的肉疼。
我有一個朋友,前不久剛賣了一個二手房,我問他賣了多少錢,他說,三十萬買的,現在還是賣了三十萬,反正沒吃虧。我的天哪,他從買入到賣出差不多四年左右的時間,四年前的三十萬和今天的三十萬能一樣嗎?我當時真應該勸他去學學經濟學。
關注創新
在全民一片買房聲中,最近一兩年,出現了一些年輕人,不買房,先創業。
在我們這個五線城市,互聯網超市、互聯網水果店、互聯網住房、互聯網跑腿、互聯網打車……都逐漸的出現了。
創業者的進入,讓這個死氣沉沉的五線城市,終于出現了一些生機,那些手里握著五本房產證的人,終于發現,原來五線城市也出現了一些新事物,原來,有人竟然有錢了不買房?甚至借了錢去創業?
是的,愿我們都能回歸理性,關注那些創業的年輕人,關注我們自己兒時被房子磨滅了的那些夢。
#5859-火鳥-希客住哪兒#橙子學院碼字島第1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