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從這看本書開始,我給自己規定了每天至少兩個小時讀書時間。看了書的前幾章,我就開始哀嘆:怎么沒有早點看到這本書,不然我早就成為富婆了。
好書就是這樣,它讓你感嘆“為什么我早幾年沒讀”,也讓你深刻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大部分人從出生到現在,哪怕工作多年也沒有學習過一點點“財商”知識。我大學畢業一年多了,在學校讀了16年的書,但卻沒有上過一節關于理財的課。這也是書中的核心,為什么很多知識分子,找了一份好工作,每天努力工作卻依然沒錢,抗不住生活的壓力。因為他們沒有學習過財商的相關知識。
首先,富人不為錢工作。 馬云說,他創建阿里巴巴不是為了賺錢,很多網友聽了就會評論一句“真會裝X”。但事實上,富人真的不是為錢工作,他們是讓錢為他們工作。真正的富人不為了“賺錢”去找份工作,工作只能暫時解決財務問題,但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沒辦法解決長期的問題。 這個時候如果再背上“房貸,車貸,信用卡”,那人就會陷入起床-工作-支付賬單的循環怪圈,逃不出人生的“老鼠賽道”。只有通過學習讓我們智慧,不再因為對錢物無知,而對金錢恐懼和貪婪。當你不為金錢工作的時候,你會更關注工作本身,會看見很多原本存在卻被視而不見的“機會”,創造價值,錢自然自己工作。
如何讓金錢為我們工作呢? 我們就要學習基本的財務知識。書中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
“富人買入資產,
窮人只有支出,
中產階級購買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資產是能讓錢進你口袋里的東西,負債是讓錢從你口袋里出去的東西。累積財富的模式很簡單:不停的購入資產,讓資產的收入大于支出,這也財務自由的另一個定義,你的被動收入大于你的必需開銷。窮人和中產階級不能成為富人,窮人是因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購買了以為是資產的負債,比如貸款買來住的房子,車子,各種一旦入手就貶值的奢侈品。而只有學會購入資產,資產獲得的收入大于支出,并且還有多余的收入再投于資產。隨著資產越多,收入越多,進入財富滾雪球的正循環,才能成為富人。 我們只有知道了如何購買資產,避免負債,讓收入大于支出這些最基本的財務知識,我們才能獲得財富,這就是為什么要學習財務知識的原因。
賺錢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馬上去找個工作,而是學習財務知識,打好自己的財務“地基”,要蓋多大的房子,就打多深的地基,不要在只有平房的地基上蓋帝國大廈。當然了,絕大多數人連地基都沒有就開始蓋房。所以,對于想成為富人的人而言,一定要擁有足夠的財務知識做地基。
想要多累積自己的資產,就要多關注自己的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書中這樣定義職業和事業:
職業:你必需在才能產生收入的工作。
事業:你不用在也能產生收入的資產。
富人主要收入來源于事業,就是那些不停自動產生收入的資產。而窮人的全部收入來源于職業,就是全身心投入穩定的每個月拿一次的工資。想從窮人轉化為富人,就需要關注自己的事業。事業有很多,比如你不在就能運營的企業,股票,基金、版費、投資用的房地產等等。 每個人在擁有職業的時候,都要多關注自己的事業,這樣才能獲得正循環的財富,我們可以用注意力,時間,金錢去投資我們事業,所以當你沒錢投資的時候,你可以投資你的時間,你的注意力。 同時,投資事業需要獨立思考,學習財務知識,打好賺錢的財務地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風投資,要總結出自己的投資經驗。 還有富人把奢侈品作為資產回報的獎勵,此時,奢侈品的意義遠大于其購買價值,而窮人和中產利用奢侈品來標榜自己的富人,反而奢侈品在購入那一刻開始就貶值,被寫進現金流支出的一欄。
區別窮人和富人還有兩個因素:稅收和公司。
我們先說稅收,在美國和英國,一開始是不收稅的,只是會偶爾收一些戰爭稅;后來政府打著效仿“羅賓漢劫富濟貧”,以懲罰富人的名義征稅,但結果是富人利用財務知識成功避稅,并賺到更多的錢,中產階級和窮人反而成為交稅的主力軍,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收入的中產階級。 他們沒拿到工資錢,就已經交稅,接下來還銀行貸款,各種生活開銷,一輩子都在為政府,老板,銀行打工。就像落后就會挨打,無知就無法真正賺到錢。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 財富智商的四門必修課分別是會計、投資、市場和法律,學好這四門課才有的財富智商的基礎。
接下來,看一下公司的l對于雇員來說,公司是他們工作的地方,他們過著掙錢-交稅-支出的生活,而擁有公司的富人過著掙錢-支出-交稅的生活。 公司成為富人賺錢且合法避稅的地方,這也是富人更富的原因。
看了本書,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家“資產”性公司作為自己的事業,按書中的道理解釋就是擁有一家“能讓你錢進入你口袋的東西”,同時這個東西不用你必需在現場,并且幫你合法避稅,資產收入大于支出,并還有更多收入回流到資產,從而成為富人 。
富人通過學識能看到多投資的機會,就算沒有資金,擁有財商的富人也會想辦法可以去創造資金。 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己創造財富和機會的能力。
就算我們現在創造財富的機會能力不夠強大,但至少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一點,不為錢工作。
學會不為錢工作,我們不能只有擁有一種技能。我們的生活的全部收入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也意味著我們的生活風險巨大,就算我們沒出錯,沒有被競爭對手打敗,也有可能被時代拋棄,就像是被外賣軟件打敗的“方便面”,被阿里巴巴收購的“大潤發”。
.讓自己擁有兩種以上的技能。像查理芒格說等的多元能力,很多人有才華的人還是沒有財富,不是因為他知道的東西,而是因為他不知道的東西。 一個人能獲得成功,是很多方面的因素成就,銷售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這都個人成功一些必備的因素,例如管理能力,要管理好自己的現金流,管理好一個系統(個人,時間,家庭),管理人員(讓其他人更好的為你工作。
想辦法通過學習提高我們的各個方面的能力。我們不僅僅要成為一個懂得索取的學生,也要成為一個懂得給予的老師,給予得越多,收獲的也越多。金錢的第一規則就是給予,然后得到。
當開始決定成為一個富人,我們就會遇見很多困難。但一般最大困難只有五個,只要我們克服他們,成為富人就是件容易的事.
1.恐懼心理 .害怕虧錢,害怕失敗,沒有不虧錢的富人,成功的人都失敗過,失敗是成功的近義詞,失敗是“離成功只差一步”,所以失敗沒什么可怕的,想辦法再前進一步獲得成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處理失敗,而不是害怕。
2. 憤世嫉俗。 抱怨沒用,我們要做的是獨立思考,有理有據的去分析事實。
3. 懶惰。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懶惰的,懶得思考,用忙碌去掩飾自己的懶惰,用忙碌去逃避自己最重要的事,解決辦法就是貪婪一點,去做內心認為正確并且想要的事。
4. 習慣。 決定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是我們的習慣,而不是我們的教育,一個小習慣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我們在生活里要認真的去審視我們的習慣,每個習慣都極為重要。例如理財習慣,先付給自己,比先付給他人重要。投資自己,讓金錢肌肉強壯,才能抵御債主,不然會一直為他人打工,跑不出老鼠賽道。
5. 傲慢 。我們知道的讓我們獲得金錢,我們的無知讓我們失去金錢。 當發現哪個領域不懂時,我們要請教老師或書本去學習,而不是蒙騙自己。
從理財的角度來說,每得到一美元,就有機會選擇成為富人,中產階級,窮人的機會。每一美元都會一次機會,是否能克服以上5個困難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生活就是每一美元疊加起來的。以后自己在使用每一筆錢的時候,都可以先問自己一句“你是想成為富人,中產階級,還是窮人”,每個選擇都會有不一樣的未來。
當我們克服困難以后,我們就可以開始財商訓練。世界上滿地都是金礦,沒有通過財商訓練的大腦,就看不見這些金礦, 財商訓練有10個方法。
1.精神力量:明確知道自己想獲得財富自由的原因。你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想要”和“不想要”的綜合體就形成你的精神力量。 有了精神力量,就不怕后面的9個方法。
2.作出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力量。 生活中每一個選擇都決定了你未來的不同,就像你對每一分錢的使用都決定你是富人、資產階級、還是窮人一樣。作出每個選擇,都要問下自己要成什么樣的人。你最大的資產就是你的頭腦。
3.慎重選擇-朋友的力量 。好的朋友會給你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意見,通過和朋友討論獲得更多知識。
4.掌握快速學習的力量。你學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想成為什么,你就學什么。 認真思考下你想成為的人,去學習吧
5.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 對于金錢而言,最重要的自律就是“首先支付自己的資產”,讓資產產生更多的現金流,對于時間、注意力也是。
6.給你的員工豐厚的報酬-當你員工比你更優秀,給你好建議,為你節約時間以后。你應該對他們更慷慨,他們會回報更多給你。
7.做“印第安的給予者”-投資要在意什么時候收回成本,收回成本后是否還有持續流轉的現金流。
8.用資產的收入來購買奢侈品-要成為金錢的主人,控制好金錢的流向,讓金錢為你打工。而不是你為金錢打工。
9.榜樣的力量-想學習那個領域,可以在這個領域著偶像,模仿偶像學習,獲得成長必要的經驗,少走彎路。
10.給予的力量。一句話:要收獲什么,就先去付出吧。世界就是一面鏡子。
思路已經有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開始行動了。只要把書中的知識用于實踐才算真的讀懂了這本書。我大概梳理了這本書的各個章節的脈絡,讀完這篇文章就算是掃讀了這本書了。
看完書后,我總會和自己說早點看這本書就好了。金錢是一種觀念,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的錢,你就要改變你的思想。 早點明白一些道理,觀念不一樣,現在也許不一樣。不過,也幸好我看到這本書了,只要開始了就不晚,我現在的未來和那個沒看書的自己應該會有那么點不一樣。
所以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讀了16年,卻沒有學過一個小時關于財富金錢的知識,我不是窮人誰是?如果努力點,最多也是個負資產累累的資產階級。你能賺得到的財富,是因為你了解知識,你沒賺到的,是你的無知。讀了那么多,也沒讀對。
在金融投資領域,金錢加上時間會產生魔法。但比這更神奇的是思想加上時間,不一樣的思想,在時間的長河里發酵,長成了看似蕓蕓眾生里卻千差萬別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