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一年級孩子說話時怯生生、聲如蚊蠅、扭扭捏捏的現(xiàn)象,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采取不管不問的態(tài)度;而有的家長看不上孩子這樣的表現(xiàn),采取嚴厲管教的辦法。如何引導孩子克服害羞、膽怯的心態(tài),讓孩子大大方方、自信的表達呢?
案例
翔翔班里進行了班干部的評選。結(jié)果,學習名列前茅的翔翔落選了,但成績中等、熱情大方的萱萱當選了。落選的翔翔心情非常不好,回家后大哭了起來,媽媽趕緊聯(lián)系了班主任老師了解情況。老師說翔翔平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樂于幫助同學,但是翔翔有些時候缺少點自信。對于翔翔落選,班主任老師也找了幾位同學調(diào)查,同學們說,翔翔平時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聲音很小,上次學校組織詩歌誦讀比賽,原本讓他領(lǐng)誦,可正式比賽時他誦讀的聲音太小,直接影響了班級的成績,同學們對他有意見。
媽媽問翔翔:“為什么不能大點聲音呢?”翔翔擦了擦眼淚不好意思地說:“我太緊張了,有點害怕,不敢。”翔翔的話引起了媽媽深深的思考,細細想來很多時候翔翔的聲音都會變小,比如單位同事跟翔翔聊天時,家人過生日讓翔翔說幾句祝福話時,去商店跟售貨員阿姨講話時……翔翔表現(xiàn)得很膽怯。媽媽一直以為長大了就好了,但是現(xiàn)在看來得想辦法改變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進一步發(fā)展。
分析
顯然翔翔的落選是他的膽怯、不能自信地表達造成的。現(xiàn)實生活中,像翔翔這樣缺乏自信心、不敢表達的孩子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讓孩子這么不自信,不能大聲地表達呢?
一、孩子語言發(fā)育的特點影響表達
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識字、閱讀,并系統(tǒng)學習規(guī)范化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也處于一個重要的提升階段,但是孩子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尤其是男孩子相對女孩來說,語言的發(fā)展稍顯滯后,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表述不清楚、不準確的情況,尤其是需要自己獨立發(fā)言時更為明顯,這會影響孩子自信地表達。翔翔的語言表達能力原本就偏弱,這次領(lǐng)誦對他也是個打擊,孩子沒有體驗到成就感,從而認為自己在說話方面不如別人,導致一說話就會膽怯,產(chǎn)生了對自己表達能力的自卑。
二、自身性格特點影響表達
孩子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開朗活潑,喜歡與人交流;有的孩子安靜沉穩(wěn),甚至有的孩子羞澀膽小,這些孩子會相對比較沉默,平日里話不多,一般不太喜歡主動與人說話、交流,表達能力相對弱一點。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尚淺,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大多是根據(jù)成人或伙伴的態(tài)度來確定的。翔翔之前因為誦讀比賽的事情,讓班級沒有獲得好的名次,同學們對他頗有微詞,再加上他的性格比較內(nèi)斂,無法進行良好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從而對自己的表達能力失去了自信。
三、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表達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很大的關(guān)系。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如果父母要求過于嚴厲、限制過多、經(jīng)常使用訓斥、責備等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會造成孩子不敢從錯誤的嘗試中獲得知識,從而變得膽小。若父母經(jīng)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懂得鼓勵孩子,也會導致孩子喪失自信。翔翔媽媽雖然知道孩子表達能力欠缺,但是沒有及時進行反思,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指導訓練。孩子在學校里沒有得到成功表達的體驗,在家里又缺乏了父母的指導與引領(lǐng),有時還有可能因為說話聲音小而遭到父母的呵斥,使他的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
建議
在很多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征:與人交往時落落大方,聲音洪亮,充滿自信,在公眾面前表達起來毫不怯場……。 那么,家長該如何做,才能讓自家孩子也能夠自信地表達呢?
“大聲朗讀”是一種簡單有效增強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好方法。大聲朗讀時,需要調(diào)動身體多個器官配合,這對孩子是很好的語言訓練,也是很好的思維訓練。大聲朗讀強調(diào)聲音的“大”,其實對孩子是一種膽量的訓練,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的一種鍛煉。要想讀的清晰、流暢、充滿感情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有過這樣一個精辟的概括:“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
在指導孩子進行大聲朗讀時,我們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接納孩子不足,鼓勵孩子大聲朗讀
家長要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剛剛度過語言轉(zhuǎn)折期的孩子,朗讀時不夠流暢,聲音小不夠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發(fā)現(xiàn)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為家長,當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畏難情緒時,要多給予理解和鼓勵,家長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有成就感,變得自信。當孩子朗讀水平稍有進步,聲音更加洪亮時,家長多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家長的接納和鼓勵,會讓孩子慢慢找到自信。
二、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精選書籍
孩子朗讀什么樣的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閱讀走向,家長應(yīng)該有選擇的為孩子提供優(yōu)質(zhì)書籍。
首先一年級孩子識字量有限,選擇大聲讀的書籍時首先要貼近孩子的實際能力,篇幅不要太長,字數(shù)不要過多,故事性強一點兒,如果所選書籍超出了孩子的認知能力,會打擊孩子朗讀的積極性。
其次還應(yīng)考慮這本書的語言,最好是句子簡短,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對話太多的書應(yīng)該盡量避免選擇,一年級的孩子有可能因為弄不清是誰說的話而失去耐心。對那些有長長的描述性的句子和段落的書籍,也不適合大聲朗讀,因為孩子們的可能在節(jié)奏上無法駕馭。也不要選擇許多孩子在電視上看過或聽過的書,一旦知道了故事情節(jié),孩子們的興趣就消失了。不過可以讀完一本書,然后帶孩子觀看由這本書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這種方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文字比音像表達得更加豐富。
三、激發(fā)興趣,親子大聲朗讀
(一)分角色大聲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兒童對大聲朗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樂意去認真投入地朗讀。由于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大聲讀,則會顯得十分枯燥和乏味,勢必影響孩子的朗讀興趣和熱情。所以,家長可以選一本合適的書,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或者分角色扮演朗讀,或者分段朗讀等,朗讀過程中做好由易到難的過渡。比如讀童話故事時,孩子可以讀一個人物,爸爸或媽媽讀一個人物。
(二)鼓勵孩子大聲讀
一年級孩子對讀得好不好的認知,一般是聲音大不大,聲音大就是讀得好。所以剛開始時,不要管孩子的感情、節(jié)奏是否讀出來,只要孩子能放開聲音讀,就鼓勵、表揚。慢慢地家長在朗讀時注意自己語氣的頓挫,情感的表達,這樣在激發(fā)孩子朗讀的興趣之外,還能引導孩子掌握一些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三)贊美讓孩子更自信
在朗讀結(jié)束后,家長應(yīng)該多找孩子的優(yōu)點,多給予孩子鼓勵、表揚和贊美。比如,孩子讀錯了很多字,我們可以說“你的聲音好聽,而且聲音洪亮,將來能做播音員,如果能把文中的個別字讀對就更好了”。再比如“孩子,你這小白兔讀得這么有感情!”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又保護了孩子的朗讀興趣,還讓孩子找到自信。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自信心的培養(yǎng)也需要家長的呵護與堅持,只有這樣循序漸進的激勵引導,孩子才能不斷的增加信心,敢于大聲朗讀、學會大聲表達。
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大聲朗讀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是效果的顯現(xiàn)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家長在朗讀的過程中有頭無尾,或斷斷續(xù)續(xù),就會弱化孩子大聲朗讀的熱情。因此,保證充裕的朗讀時間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可以每天早上10分鐘親子大聲朗讀;或每周五晚為家庭朗讀日,在這之前家庭成員要預(yù)習文章、理解文章的含義、反復(fù)練習朗讀,朗讀日時充分展示出來;或者,每天放學后孩子大聲朗讀當天學習的課文也是不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