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這首五絕,從聽覺角度道出了春的生機盎然,可謂“聽春”佳作,繪盡了春的神魄。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春天,就是因為春天可以讓耳膜從饑餓中驚醒過來,熱烈地飽餐聲音的饕餮盛宴。
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驚蟄是最特殊的一個,從聽覺角度反映自然物候現(xiàn)象,用天上初雷乍現(xiàn)和地下蟄蟲驚醒,來預(yù)示春天的回歸。一個“驚”字,形象傳神地點出了春的聽覺特征。
驚蟄開啟了春天的節(jié)奏,而雨水這個節(jié)氣則讓這春天氤氳著滋潤的氣息,也讓人們聽到春天的節(jié)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在《春夜喜雨》褒獎春雨默默無聞滋潤萬物,但風聲可不喜歡低調(diào),風風火火地“訴說”著它們的辛勤付出。可以看出,春雨像個靦腆的小姑娘,而與之相伴的風則是個好動的小子。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醒。”李清照的《如夢令》里,風依舊活潑,雨則淅淅瀝瀝地下著。風雨聲傳遞著春的視覺畫面,聽到一夜風雨,詩人心里已經(jīng)清楚,即使“海棠依舊”,也將是“綠肥紅瘦”。
春雨的聽覺體驗也是獨特鮮明的。同樣是聽雨,同樣是郁郁不得志,愛國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詩人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滴答,就想到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一聲聲叫賣杏花,百無聊賴中透著些許小確幸。可到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陸游的心情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壯志未酬、凄涼苦悶,卻又無可奈何,只能以夢聊以自慰。
雨聲押著春天的韻腳抵達,鳥鳴則以活泛的音符譜出春的精氣神。
“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鳥兒用嘹亮的啼鳴唱和著普照的春光,渲染著花氣的芬芳。在它們動聽的歌聲中,人們觸摸到了陽光的清亮、融融的春意、暖暖的柔情。“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楊柳深處杏花發(fā),日暖數(shù)聲出鷓鴣”“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鳥兒們用清新愉快的歌聲,鋪張出春天里動人心魄的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畫里有聲,輕靈飄逸,神采風揚。
當然,熱鬧而不是吵鬧,有聲恰似無聲,才是春聽鳥鳴的境界和神韻所在。王維在《鳥鳴澗》寫道:“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更形象、更傳神。
其實,春的聲音之所以不尖銳、不刺耳,不會給人躁得慌的感受,是因為這些聲音來自于風雨雷電、鳥獸蟲魚,是大自然的聲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陪伴,聽來實在而熨帖。
一年之計在于春。聽春,更要聽出萬物復蘇勃發(fā)的心語聲,聽出春的充滿希望的脈動。“雞鳴春曉”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指雞鳴寺春天清晨的旖旎風光,其實也是一語雙關(guān),可理解為雞鳴聲聲報春曉。雞鳴清亮,提醒著:最是一年春好處,聞雞起舞正當時。
沉眠一冬的心,要及時復活,如蒙激越春雷,鼓舞起斗志,振奮著精神,向著更美好的明天昂首邁步,展示出更嶄新、更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