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夏天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熱,畢竟是海洋性氣候的地區,想來也不會熱到哪去。
初到海南,由于不了解當地氣候,總是與武漢、西安、重慶等地比較,想象著夏天該如何熬過去,為此第一年做足了忍受炎熱的準備。房間裝了空調,客廳擺上電扇,三四月份的時候就把涼席買好了,對了還有蚊帳。一切準備就緒,迎接盛夏到來。
說到清補涼,還有一段小笑話。一次到騎樓老街吃小吃,給服務員說給我來一份“清涼補”,服務員愣了一下,說沒有,我說不是你們當地特色嗎?她說你是不是要一份“清補涼”?我說對,就是你說的。其實就是一字顛倒,意義就不一樣了。
“清補涼”體現的是海南特有的語言習慣,“清涼補”是外地人對美食的一種想象。
清補涼
清補涼(xiéng bǒu liō),在海南話中清補涼的“涼”字會讀成陰上聲,與用作重量單位時的兩字同音,是夏天清熱祛濕的老火湯。
清補涼的材料并不統一,有以健脾去濕為主,亦有以潤肺為主。材料配方通常有以:綠豆、紅豆、淮山、蓮子、茨實、薏米、西米、百合、紅棗和南北杏,并加入西瓜、菠蘿、龍眼等水果多做成糖水,亦有以黃芪、黨參、淮山、蓮子、麥冬、云苓、藍棗、無花果、豬腱肉的老火湯,但不同地區不同店家根據不同人群常又有其特色配料。
清補涼多以成糖水及老火湯的形式出現,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風味和食療效果。經過改良,清補涼除了原先的糖水低外,還有椰子水,椰奶,冰沙和冰激凌等不同吃法。流行于中國海南、廣東、香港和澳門、廣西等地區。
清補涼被譽為“舌尖上的清涼”。曾被蘇軾譽為“椰樹之上采瓊漿,捧來一碗白玉香”。[1]
中文名
清補涼
英文名
Ching Bo Leung
主要食材
鮮椰汁,椰肉,當季熱帶水果,紅豆,薏米,龜苓膏,花生,西瓜粒,菠蘿粒,涼粉
分類
粵菜,海南菜,潮州菜
口味
甜咸皆有
分類
廣東、香港和澳門等地,清補涼是夏天清熱補濕的老火湯。如用淮山、蓮子、茨實、薏米、百合、紅棗、南北杏和瘦肉,或放入沙參、玉竹、陳皮和龍眼等以健脾去濕、潤肺去燥的材料,煮成湯,熬成粥。
廣西清補涼更類似水果什錦冰,西瓜塊、菠蘿塊、綠豆等為料,相對簡單。
海南清補涼結合了廣東與廣西所長,十來二十種材料,再添入海南產的新鮮椰肉、椰汁等,看上去屬于糖水,吃起來軟香豐富。[2]
故事
傳說,秦始皇一統七國之后,開始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大軍推進至嶺南一帶。由于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帶,具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等氣候特點,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濕潤氣候,紛紛得病,軍隊戰斗力大減,屢戰屢敗。正當眾將士束手無策之時,隨軍大夫研發了一種藥食兩用的粥,以蓮子、百合、沙參、茨實、玉竹、淮山、薏米為原材料,經過加工后礳成漿狀食之。服用后人感鎮靜、精力充沛,軍隊重新作戰勇猛。趙佗感慨的說,食之清熱氣、補元氣、此物可稱清補涼也。為了保證戰斗力,趙佗命令其部下每天晨起必須食用一碗清補涼,秦朝滅亡后,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起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市。他在位66年,是名符其實的“長壽翁”。
中國的藥膳源遠流長,從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關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藥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藥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藥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得到普及,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
做法
傳統做法
食材無外乎椰子、綠豆、通心粉、涼粉塊、薏米、西米露、湯圓、冬瓜意、椰奶、牛奶、紅棗、西瓜丁、葡萄干、鵪鶉蛋、玉米粒、花生仁、百合、銀耳、桂圓肉、蓮子、菠蘿丁等。
姑娘來了海南,隔一天就要吃一次清補涼,一般我們到山高村里面吃,那里的小店干凈、量足、價優很招人喜歡;偶爾也到海醫邊上的一家叫“瓊海清補涼”的店要一份,特點是冰沙很細膩,外賣持續不斷。
來海南一定要吃一份清補涼,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