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做的事情,最大的懷疑就是對未來有么有用?
當我去學(xué)英語的時候,對當下的我來說看不到任何有績效的收益。我不會因為會英語,而漲工資。也看不到以我現(xiàn)在的資源,英語能產(chǎn)生哪些鏈接。
當下我對未來充滿著懷疑,加入長期這個元素。我也會懷疑當下做的事情是否有用?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如何讓此刻在做的事情,成為我的剛需。
人生沒有刻度尺,來衡量過往,以及將來。我們不知道自己在人生的哪一段,當下的自己應(yīng)該在當前的刻度留下怎樣的印記。
今天看薛兆豐的北大經(jīng)濟學(xué)課,我們當下所做的,未來會給出獎懲。我們當下做的事情是基于對未來的判斷。那么未來也會給當下的自己做出反饋。也就是現(xiàn)在我么正在做的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將來,對當下的自己而言,可能是不可知的,但是確由當下決定的。
未知的未來是對當下自己做的事情的獎懲。
我們看著未來,空想著未來的需要。當我們換個角度,把未來看成的當下的獎懲,那么就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果。
如果未來是有當下決定的。那么當下的自己也是由過去的自己的決定的。沒有任何理由去抱怨了。如果你對當下的自己滿意,那么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滿意當下的自己,那只能做出改變了,嘗試著讓自己有不一樣的將來。
這種對原來自己做出改變,應(yīng)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知道當下錯了,就是去糾正。好比一次跑步,覺得自己姿勢不對,那么就需要改變自己的姿勢。旁邊一位老哥說,改變自己跑步的姿勢,可定對以后有很大的益處,但同時也是改變自己的肌肉分布。我們只是依靠自己的慣性,肆意的活著,給自己的人生剎車,重新定義自己的活法。
站在當下看,對未來只有迷茫而已。從未來回望過來,必須改變當下的自己。我們生活在過去的慣性中,質(zhì)量越大那么慣性越大,過去的存量是造成這種慣性的巨大質(zhì)量。
可怕的不是對未來的無知,而是自己不想去知道。我們拒絕著清晰的概念,我們也拒絕著換個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也許源自于自己的慣性。
當我們放下自己人生的多米諾骨牌,我們嘗試著改變一個方向,會有不一樣的精彩。是逃避,順著原來的骨牌放下去呢,還是嘗試做出改變,放出不一樣呢。我們不知道骨牌倒下那一刻會有怎樣的圖案。真的不知道,骨牌可以自己放的啊。會是怎樣的圖案,自己是最清晰的。我們正的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嗎?我們放著當下的骨牌,構(gòu)思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只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嘗試了。
但我一直在抱怨的時候,只是在埋怨過去的自己,浪費構(gòu)建未來自己的寶貴時間。
當明白這種獎懲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應(yīng)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