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昨天看到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何德林,他認為,有一個快速識別項目的方法,即分析項目的機器化程度。比如,比特幣全部都由機器完成,因此是一個完美的項目;而如果有需要人工的環節,就可能是生死攸關點,就需要進一步去判斷項目方解決這個問題的水平。
他舉的例子是區塊鏈保險項目,保費的計算和支付顯然能通過及其完成,項目方必然能搞定,但理賠這樣需要人工的環節如何完成就是項目的關鍵所在了。
很有意思的觀點是不是?
那么,到底為什么機器化可以是一條評價標準呢?
1? 機器化的案例
今日頭條和傳統內容媒體的區別是什么?
張一鳴說,他做的不是內容,而是一個推薦引擎。
傳統的內容媒體重點是編輯團隊,如何采編更好、更高點擊的內容呈現給用戶,是編輯的手藝。
但今日頭條是通過算法,去把海量內容和海量用戶偏好做匹配,從而做千人千面的推送。
2? 早餐王子陳厚的社群
這兩天剛跟王子和他的公主吃了個飯。記得之前跟王子加了微信以后,他發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問有什么可以幫你的。印象深刻。
飯間聊起王子的社群,當他告訴我他是如何一個個在微信上敦促他的社群成員積極作出改變和行動的時候,我嘆為觀止——這樣的人做不好自己的社群怎樣的人才做得好?我發覺天生的運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幾乎本能地有溫度地幫助別人進而影響別人,從而,他與他的受眾其實很容易形成強關系。
但是,王子有心力催十個人交作業,有心力與100個人形成強關系,卻必然沒有心力與1000個甚至10000個人形成這樣的強關系。
所以,如果要打破未來一定階段以后的人數瓶頸,下一步,必須像007一樣設計一套基于他的價值的簡單、清晰、可執行的規則,來讓社群成員互相影響,互相有形成強關系的機會,從而進化成為一個自組織。
3? 共識機制的原理
何德林說比特幣的全面機器化是一種完美。比特幣的機器化自動運行源于什么?
共識機制。
采用誰的記賬記錄,如果沒有一套可靠的共識算法,整個點對點的系統就將崩塌。
4? 規則
共識機制其實就是一種可大規模執行的規則。
所謂可大規模執行的規則,要么通過程序保證不得不執行;要么,通過后果設定執行了有什么獎勵或者不執行會面臨什么懲罰然后有人/程序來追究你是否執行。
前者就是智能合約所做的事情。
后者,需要看這個“有人”是誰。如果是某單一機構,那么就意味著這是一件無法規模化的事情;而如果是社區的自覺約束,雖然屬于人工,但依然具備規模化的條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熱心的阿姨能夠去幫助解決的小區家庭糾紛是極其有限的,但是,如果你有辦法建成熱心阿姨組織,并通過規則來讓更多人愿意成為熱心阿姨主動幫助解決小區家庭糾紛,那么,這就成為了一件可規模化的事情。
可大規模執行的規則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算法。
5? 重要的不是機器化而是可規模化
機器化是在解決可規模化的問題,但可以解決規模化問題的不止機器化。
機器化更遠遠不是區塊鏈項目的專屬。
今日頭條解決的是千人千面這件事的可規模化。
社群向自組織的進化本身就以解決可規模化為前提,但這里,未必是通過機器化。
比特幣通過它的機制設計,可以讓無數人來記賬或者轉賬。
6? 可規模化的背后
本質是對系統本身而言,邊際成本趨向于零。
所以,對于務必要通過單一節點的人力才能保障整個體系運行的系統來說,人力就是制肘。每提升一個單位的處理能力就要加一份人力,并且,人力本身具有質量差異性,有時候有些人的人力還具有不可復制性。這邊際成本就相當高了。
7 邊際成本低有什么好處
互聯網行業為什么較大多數傳統行業而言更賺錢?
因為互聯網產品的邊際成本低——同一個app,可以供100000000個人使用,再多加一個人使用的時候,其實幾乎沒有形成新的成本。
為什么做金融賺錢?
因為同一個人管理1萬元和1億元的投資增加的管理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可以從中收到的費用就不同了。
8 挑選區塊鏈項目的一個思路
A.它到底打算把什么原來無法規模化的事情變成規模化?
B.這件事情需要被規模化嗎?
C.它的激勵足以形成大規模協作嗎?
比如,比特幣不是把記賬規模化——對于支付寶來說,記賬也是一件邊際成本趨零的事情,這不是一個待規模化的事情。比特幣是把分布式記賬規模化,從而形成一套新的價值傳輸網絡。
這件事的規模化是必要的,因為只有規模化,才能形成網絡,才能成為一個點對點的支付系統。
它的激勵目前看來是足以形成大規模協作的,因為比特幣的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挖礦所得+交易費用所得足以讓很多人投入資源去記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