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高中好友聊日常,恍惚間看到許多舊事,驚覺時間的距離竟像目光一樣簡短,十年之間就如隔桌而坐。那時我們總是雀躍地談論著書里書外的事情,期待著一場象牙塔的奇幻旅行。
如今的我走了很遠的路,在祖國的南端想念著北方的飛雪,眼睛時常酸澀,而我并不悲傷。我時而思念高中那個讀詩寫詩的自己,思念那個騎著單車留著短發的假小子,思念那些記憶里的晴川歷歷芳草萋萋。
后來我考上了大學,去了開封那個城市,在她歲月沉淀下來的湖光中稍稍浸潤出了一點溫婉的樣子,不再瘋瘋癲癲,也時常去圖書館轉轉。在那段時日里,我讀了李太白、陸放翁、陶淵明,也讀了張愛玲、史鐵生、陳忠實;讀了王爾德、簡奧斯汀、菲茨杰拉德,也淺嘗輒止地讀了些馮友蘭和弗洛伊德。于是漸漸懂得,讀書告訴我們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展現給我們以多元,在于能夠讓我們在生活中體會到快樂、痛苦的意義,平凡與不平凡。
所以后來的我在讀《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才會在一點點累積的傷感之后感覺有那么巨大的悲涼;會在讀完《呼蘭河傳》之后心里陡然想起童年的模樣,小時候土丘上一起玩泥巴的小伙伴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會在讀《變形記》的時候想,背著甲殼的格里高爾該何其多呢。
年初一的時候,我給友人發去了這樣的祝福:愿你去往之地皆為熱土,愿你將遇之人皆為摯友,愿你眼見天高海闊,此生璀璨無虞。這何嘗不是我的夢想,可能夢想終歸為夢想,畢竟它至臻美麗。這個世界這么大,有形形色色的人,就有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里也罷,眼前也罷,你看過了,走過了,感受過了,也思考過了,心里的不解與困惑逐漸被拭去,便會懂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然和絕對的正確,便能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與活法,而這些這在這個充滿偏見與不理解的世界里該有多可貴呢。
前兩天看《愛樂之城》,我甚至是激動的,這部電影的好,與愛情無關。而當我看到一束追光打到高司令的身上,他手指間流出的爵士樂,先是緩流然后是激流……我突然想到2014年的一天我在下班路上看到了那間名叫有禾的書店時的興奮,這間藏在北京鬧市區的書店取靜一隅,暢銷書的位置擺著《解憂雜貨店》,低音量的爵士樂,空氣中彌漫著焦糖瑪奇朵的味道。我突然想起了少年時代的夢想——開一間書店做驛站,然后周游世界。
于是我又想到丁尼生《尤利西斯》中那段太著名的詩句:我不能停歇我的跋涉;我決心飲盡生命之杯。我一生都在體驗巨大的痛苦、巨大的歡樂,有時與愛我的伙伴一起,有時卻獨自一個;……我自己是我全部經歷的一部分;而全部經驗,也只是一座拱門,尚未游歷的世界在門外閃光,而隨著我一步一步的前進,它的邊界也不斷向后退讓。最單調最沉悶的是停留,是終止,是蒙塵生鎊而不在使用中發亮!難道說呼吸就能算是生活?幾次生命堆起來尚嫌太少,何況我唯一的生命已余年無多。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還有多長,也不知道我想做的事今生能做多少。有時我會有種錯覺,感覺自己像是沒出發,又像是已經出發了。我大致知道這是為什么,又說不了太清楚,回顧自己這幾年輾轉過的地方,看過了的故事,像是恍惚中我也經歷了此事,明白過那種心境。其實我老說要走多少地方看看,然而想看的那些,也不止于風景。姑且不要著急上路吧,我知道有些東西就在那,它會等著我。
記于2017年2月21日,祝我生日快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