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對好友夫婦,都是自然愛好者。 老公上海人,在一家公司做財務,每個周末都組織志愿者進行自然保育工作。白天崇明島上拆鳥網,晚上夜游農田聽蛙叫看螢火蟲。時間久了,大家都稱呼他螢火蟲。
5年前,他們懷上了寶寶。夫婦倆一商量,決定從上海市區搬進鄉村,在青浦淀山湖邊的一個村子租了個二層樓。他們倆要生一個“野孩子”。
一年后,“野孩子”出生,是個女娃,文中叫她小彩云(匿)。
小彩云是在田埂上長大的。
才4歲的她,認識村里所有的大道小徑,白天帶你找燕子窩,晚上拉著你的手走進農田看螢火蟲。她是村里小狗們的好伙伴,每次帶著我在村里走,后面總是會跟著3, 5只小狗,就好像花車巡游,歡樂伴隨著陽光灑落滿地。
小彩云不像城市的孩子很怕生,家里來客人就會拿出自己的食物和你分享,吃飯的時候會主動坐你旁邊,然后幫你盛飯。還會問你,要半碗還是一碗。
小彩云的殺手锏就是那雙會說話會笑會讓你忘記一切煩惱的大眼睛。她眨巴著的眼睛透過童花頭的劉海看你的樣子,像極了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里的千尋。
說實話我每次都是嫉妒地懷疑,小彩云是不是螢火蟲的親生女兒,絕對是基因優異突變啊。
造成這種優異突變的是他們的教育方式———“野化”。
相比較下,同樣年齡的城市孩子在干什么?
在早教中心學規矩。
如何吃,如何坐,如何睡,如何說話,包括如何玩。。。孩子們早早地被送進課堂,在老師和家長精心打造的盒子里和沒有生命的玩具成為伙伴。
孩子們的世界就這樣被大人們分成了兩部分:可以和不可以。對的或是錯的。
英國教育家Ken Robinson在他的TED演講“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學校扼殺創造力)中講了一個故事:
英國教育家Ken Robinson在他的TED演講“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學校扼殺創造力)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在一個繪畫課上,她坐在最后一排,所以沒有太注意老師在講什么,老師有點不高興,走到她身邊問她“你在畫什么?”小女孩回答:“我在畫上帝的畫像。”老師笑了說“沒人知道上帝長啥樣。”
小女孩回答,“他們馬上就知道了。”
看完這個笑話,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實驗,如果你現在手邊有紙和筆,那請隨手畫一個太陽。
讓我猜猜看,你是不是一定且肯定把太陽畫成一個圓被十幾條發散射線圍繞?我們想一想,太陽真的長這樣么?這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從何而來?
Ken說,我們應當允許孩子們犯錯,因為敢于犯錯是創造力的前奏。
孩子們之所以會犯錯,肯定不是他們刻意為之,而是在他們想象的世界里的一次探險。在探險旅程中,他們五官被打開,他們思想被激活,大人們所謂的錯誤充其量只是探險路上的一個小怪獸,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打怪!
回來看我們的小彩云,沒有早教,沒有老師,她有的是很多很多有生命的小伙伴。每天跟著雞鳴起,伴著蛙鳴睡,抬頭看燕子如何照顧小燕子,低頭模仿螞蟻如何有序,撿起落葉和種子在大地上作畫,走進田里翻出土豆拔出蘿卜知道勞動會有收獲。她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好奇和探索。
所有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會認同畢加索說的,每個孩子都是天生藝術家。為什么10年以后都變成了生物電腦? 你輸入1+1,他一定告訴你答案是2。 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試圖讓電腦像人一樣思考,而我們的教育卻把人變成了電腦一樣工作——懂語言、會算術、講道理。 當Alfa GO打敗人類的時候,難道我們還要繼續這種教育模式么?
Ken在演講中調侃,想象一下如果莎士比亞有一個很認真的英語老師,和一個嚴厲的父親,那真的不敢想象。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藝術家。”
如果你手邊正好有個孩子,那請你從今天開始陪他/她去大自然“野”,讓他/她的藝術天賦插上了翅膀。(寫下“插上翅膀”四個字的一剎那意識到這顯然是我的創造力被多年教育局限的結果。)
彩蛋總是在最后,給大家上一張小彩云治愈系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