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可失其親,亦可宗也”
?這段話的爭議很大,我放2個翻譯版本
直譯1:有子說: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度端莊符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直譯2:有子說:人要用大義來規范信用,這樣的信用才可實踐; 要用禮法來約束恭敬,才能遠離侮辱。與姻親關系也能保持親近,那么也可以當做宗親來對待。
理解感悟
中國文學的通假字,意義多樣。比如因,通假“應”,可以理解為依靠, 也可以通假“姻”指姻親。 因此這段翻譯起來各有各的說法,我沒有能力辨別那個是正確的。
不過,正確真的那么重要嗎?我認為普通人讀書并非是為了探究那個版本是對的,而是那個版本對我們的生活更有指導意義。學以致用是關鍵,因學而學,亦不可行也。
正如本文提到的觀點信近于義。我們講信用是好的,但是你要用義(原則)來規范,不能為了講信用而講信用,那是愚。我想大家都聽過“尾生抱柱”的故事,這個年輕人,等朋友,為了講信用,就算大水來了,也依然抱著橋柱子不走,結果淹死了。 就像我們現在教育孩子, 當他面對壞人時,還需要不說謊,誠實嗎?你肯定讓他靈活應對,以生存為目標,見機行事。
孟子曾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孔子曾說: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可見,信近于義,才能對我們的生活有指導作用。 我們教育孩子也一樣,不能止步于行為,更要告訴他行為背后的意義、原則、價值觀。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要用禮法來約束恭敬,才能遠離侮辱。這句話跟前一段算是異曲同工之妙。 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具體解釋看前一篇)。
因不可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是如何看待社會關系,如果與距離稍遠的親戚朋友,也能保持良好的關系,那么可以把他們當做宗親來看。 它讓我想到了遠親不如近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非僅是看血緣,也并非是姻宗,而是你們真實生活所形成的心理距離。 所以,重要的親密關系,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親疏遠近,兼在人心。
讀完這幾段,有沒有感受到了辯證法的味道,換一句話講,這樣言語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看待問題,要全面,要看本質,不能片面,不要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