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路過一座sky book 書店(居然就真的直譯為天書店),書店很小資、很多人拍照。可供閱讀的書目卻不多,窗邊多是自帶電腦資料的備學者——大概因為附近有學校的緣故。
隨手撿了一本,翻翻語句通暢看得下去,就在空著的位子上坐下,開卷有益了一下。一個多小時,看了半本書。
書本講述的故事很簡單,90年代一位熱愛廚藝的英國女留學生,打著研究中國文化的旗號,在成都尋找美食、學習做法、寫食譜的故事。
書中除了各式美食以及尋找美食的過程,就是作者彼時在90年代的成都生活的一些日常經歷記錄。遇見的都是好人,身為外國大妞得到的更多的包容,刨根究底地挖掘美食秘方、進入廚房重地也能夠得到理解,成都人的巴適和熱心在對待外國人的友好上一覽無遺。
在成都篇幅的記錄中,作者提及了一件事情,她是看著這座城市不斷跨越式的推翻、坍塌,重建,以前人情暖暖給予她美食記憶的蒼蠅館子現在已經全無覓處。作者感慨的不是城市的新建,而是身處其中的成都人,對這種變化的樂見其成,對失去、逝去的從容——而不是感懷。
對于某些異類美食的接受、以及中國人講究現殺現吃食材務必新鮮的做法,作者做了很大的篇幅描述。異類美食,比如皮蛋、兔子頭、豬腦花——我必須得承認,別看我是個中國人,我吃過這么多年川菜,我依然對這三種接受無能,也有朋友奇怪:后面兩樣就算了,皮蛋這么好吃你怎么就不吃呢?呃,就是張不開口啊……
食材新鮮這個事情,我也全然可以理解。很愛吃魚的我,曾經因為目睹母親宰殺活魚的畫面,半年多沒有碰過魚——現在其實很難理解那個時候自己的心理狀態,但是任何我會入口的活物,我很難接受它們在我眼前哀鳴死去的時刻。
但蝦蟹類又似乎格外另當別論,每年我親手扔進蒸籠里的螃蟹不知道有多少,這又是為何呢?因為我聽不到它們的聲音、所以如作者說的那樣,這些對我來說不是動物、只是會動的物品嗎?
粗略略翻看了不足一半,以我看到的內容,大約都是花椒的篇幅。麻辣鮮香的川菜描述,不斷刺激著食欲,讓臨近晚飯時間的我不由自主地開始期待空氣中那抹椒香。
然而晚飯是小朋友最愛的意大利面——你能和一個不能不愿嘗試一丁點辣的孩子說什么呢?啃啃蒜香面包搭配法式蝸牛勉強裹腹,猶自不甘心買了幾個川味串串充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