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的需求,是商家產品的核心,產品的本質就是提供客戶所需價值。是否能識別并抓住本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比如困難家庭的孩子,是選擇完成學業,還是出去打工?如果糾結于事情的表象——缺錢,那么可能會選擇輟學。而如果看到的是以后能發展地更好,哪怕借錢也會繼續上學。
我正在看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里面對“復利”這個概念的解釋是:做事情A,產生增量B,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這個過程就叫做復利。這個解釋一下子解決了我此前對復利公式里各個量的疑問。所以,現在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使增量B對A起作用?我認為,是反饋和吸收!比如寫文章,為什么要公開出來?就是為了獲得反饋,沒有反饋,我們不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也不知道存在哪些不足。別人的點贊給了我們動力,他們的評論指出我們可以改善的地方。有了這些反饋,也還沒有真正的進步。一方面還應該從點贊中汲取力量繼續寫,另一方面,審視別人的建議,積極作出修改,以臻完善。只有做好這兩個過程,才算是把增量B發揮了作用。那作為讀者,是否也應該在評論中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幫助作者發現問題并改善呢?我覺得很有必要!
我又從這本書里接觸到一個概念——黃金思維圈,我們看問題可分為三個層次:what、how和why,普通人糾結于事情的表象,這是what層次,而優秀的人能從why層次切入,多問為什么,從而抓住事情的本質。比如同事的小侄子很調皮,一讓做作業就發呆,怎么說都不聽。那我想,他為什么對做作業采取抵制態度呢?因為他不喜歡學習,那他喜歡什么呢?如果能找到他的興奮點,讓他做喜歡的事,但要先完成作業,是不是會好點呢?抓住事情的本質,提出正確的問題,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