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靜雅齋”到“雅室”
古今大凡好讀書者,均有好靜、惡喧囂希望有一獨處可以鉆心研讀的靜地—“書齋、斗室”之類的蝸居,有條件者當然是愈寬敞愈幽靜愈好!因此就有各式各樣的有關書房的雅稱象什么“室、齋、軒、園、閣”等稱呼。
凡好讀書者都希望有一處供自己耕耘的“室、齋、軒、園、閣”之類的雅居。縱然是簡陋狹小亦不為過。古人曾有“窮文富武”的說法,多數讀書人的生活自然是較為清貧的,輕者食不裹腑、穿著提肘見襟、處境窘迫,生活尚朝不保夕因此對書房的要求也只能夠供自己研讀作學問即可。唐有劉禹錫《陋室銘》,為簡陋書房的典范。當然也有條件優越者可隨心為自己建造象樣的書房,清袁枚于小倉山改造隨園為書房,藏書萬冊于內并以“隨園主人”自居。同一時期的蒲松齡于簡陋的“聊齋”中創作出了借古諷今的鬼狐神怪故事集《聊齋志異》。成為清朝文壇的一枝奇葩。清“悼紅軒”主人曹雪芹歷經數載作《紅樓夢》成為我國國粹中的四大名著之首。其文學價值、歷史意義均列上乘之流。
我對書房的渴慕是從“靜雅齋”開始的。“靜雅齋”是我涉世之初的一片凈土,1991年不滿18歲的我內招于父親的單位做了一名協議工,投入了如火如荼的鐵路建設的大潮中。小小年紀的我,遠離親人獨自闖蕩,工余寂寞、百無聊賴之時惟有借書籍排遣孤獨和思鄉之情,漸漸的養成了喜好讀書的嗜好,在此期間,我以研讀為業,幾乎無書不讀,在這里我初次接觸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初次認識了以詼諧見長的幽默大師錢鐘書,初次見識了風趣且“老土”的“山藥蛋派”的繼承人賈平凹的妙筆生華。初次領教了《孫子兵法》的神奇高妙,初次感悟了老子《道德經》的深邃,初次領略了弗洛伊德對人類“潛意識”精神分析的透徹、、、、、、父親了解到我好讀書的喜好。便想辦法拖人給我捎來各種書籍,(我所讀的大部分書籍都源于此!)父親為我的研讀提供了諸多條件是培養我熱愛文學的啟蒙老師,這期間是我加深必備文學底蘊的奠基階段,當時身處四處漂流的工程隊中,由于條件限制五六個人住兩間左右的油毛氈平房,個人僅有三、四平方的空間真正算得上“蝸居”了。記得同屋住的一老工人曾言:“工程隊中條件艱苦,我們個人的“家”就是自己床鋪、箱柜附近的活動區。”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對“家”的意識也是那么的條理清楚。我的“家”中床鋪即使書柜、也是“辦公桌”。有一次公休我去父親的工作單位玩耍(我雖是父親單位的協議工,但不在同一地方工作,父親在后勤機關我身處第一線的建設工地)父親愛好書法且很多人經常向他索取“墨寶”。他對我的到來很是高興加之又有鼓勵我研讀的意思,于是便要給我寫一副字他征求了我的意見,經過我們的探討決定寫“靜雅”取意“靜宜研讀,雅則易俗之意”其圖如下:
? ? ? ? ? ? ? ? ? ? ? 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靜宜研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則易俗。
拿到這幅字后,我的“蝸居“便有了“靜雅齋”的美稱。“靜雅齋”是我從門外漢邁向文學門檻奠基的圣地。是我心中永遠值得懷戀的“伊甸園“
“聞雨軒”是我文學生涯的又一開拓地,“聞雨軒”的由來那還是我通過成人高考進入A校的事,幾經風雨、幾番辛勞、我有幸在“弱冠”兩載之年和我們同一時期的幸運兒披荊斬棘、過關斬將趕上了本單位成人委陪的末班車。由成人高考轉入校園大家彼此顯得成熟,初入公寓就為宿舍起名獻計獻策,眾說紛紜,其中有一社友給我們的宿舍取名為“聞雨軒”并說出了一大堆道理,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們的宿舍對門就是洗簌間,每到洗簌之時。嘩嘩的水聲在我們宿舍里都能聽到,側耳聆聽如同雨聲。“軒” 是古人讀書的書房,因此,叫“聞雨軒”最恰當不過。經過大家的認同之后便以,“聞雨軒”命名我們的宿舍。“聞雨軒”中我們度過了最讓人值得懷戀的青春年華,留下了我們黃金時代幻想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白天,大家都為功課忙碌、奔波,“聞雨軒”也仿佛是我們臨時歇腳的旅店。晚上的“聞雨軒”才算是回到了我們的記憶中來,晚自習下了之后,大約有二十幾分鐘的洗簌時間,匆忙之間已到了熄燈時間,此時的“聞雨軒”仿若 炸了鍋的麻雀窩大伙兒海闊天空、眾說紛紜的肆無忌憚的調侃,有談及功課難易的、有談論老師得失的、有感慨過去的,有暢想未來的。在這個日漸成熟的年紀里談論最多的,當然是有關異性的問題,彼此吐露初戀情懷,失戀的感傷,及最現實的未來的分配就業、工資、住房、、、、、、談到最后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對于我們這些有社會經歷的大“學生”來說現實的真實大于虛無的幻想,畢竟我們是經歷過苦痛的成人學生、、、、、、
在“聞雨軒”的喧鬧中我的有關書齋的第一篇雜文《斗室》誕生了,盡管其中透絲絲的書卷氣和與“聞雨軒”相北的狂傲不羈,這其中也有“愛之深、責之切”的成分,更有我期望“聞雨軒”的高雅所致!無論如何它對我今后的文學創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里我加深了對文學(人學)的真諦。
我的又一篇關于書房的小作是在單位搬入湖北施工時的妙手偶得。作品仿唐劉禹錫《陋室銘》而作的《雅室銘》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雅室。唯屋獨興,草色入簾青,詩書可言志,攝影以陶情,可以享“命運”,閱《人生》,無瑣碎之勞形,無迂腐之亂心。
東臨逍遙居,時有鼾聲入耳,西頻陽關道。偶而車水馬龍。樂聲伴鼾聲成趣。調侃同笑話共樂。斯人云:“雅室何屬”吾曰“雅俗共賞”
由“銘”中可見雅室中喧囂伴隨著寂靜,幽雅中亦不免俗。喧囂熱鬧時我會隨之顛狂、瘋動,幽靜寂寞時,我會研讀或為我的“雅文華章”打腹稿,在此期間發表的雜文數篇決大多數是都是雅室中多番醞釀信手拈來的佳作。“雅室”既是我的創作園地打發寂寞的蝸居,盡管我的所謂“雅室”小的只有一間屋子和一個小套間,而我在其中僅占三、四個平方的空間。好在有“花好不在多,室雅何許大”的警句聊以自慰。
如果說“靜雅齋”是我初涉人生的一塊“凈土:,那么“聞雨軒”則是滋潤我青春成長的一片“綠洲”,現在的“雅室”則是我日漸成熟的肥碩沃土,我將在這里開墾我文學的“處女地“。作一個文學“苦行僧”跋涉于未知的文化苦旅。盡管前方一片渺茫。從“靜雅齋”到“雅室”同時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成長史,昭示著一個天涯漂泊的浪子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