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很多“貨”,如二貨,s貨,干貨,炒貨......其中有種貨最純天然,無污染,那就是吃貨。大概是從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吃貨這個詞成了一種標簽,一類群體,一樣文藝愛好,一種亞文化。產生了眾多專為吃貨而生的手機APP,火了一個個“孤獨的美食評論家”,炒熱了一個個餐館和特產景點,甚至產生了一種吃貨文學。
吃很流行,吃貨很吃香,并且分成了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彼此之間無交集,一心只顧詮釋吃的內涵。偶爾聚在一桌討論吃的格局,但最終還是無果有食而回。比如我身邊的三個吃貨流派風格迥異,吃法理念各有千秋。
一、失去味覺派
A君對于選擇食物的唯一標準是“能吃”;好吃與否的評判標準是"熟了"。不管是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只要是放在鍋里煮過的;管TA是脆的,軟的,酸的,苦的,甜的,黑的,或者是紅的,只要是人能吃的,A君都十分愿意往嘴巴里塞。
食物于其而言,就像水一樣,是維持生命,保持能量的物質必需品。每一盤食物都值得被尊重,都一種食物都能帶來咀嚼的快感。餓的時候,看到任何食物眼睛里都會泛著光,連餐館名稱不看就徑直走進去:“老板,你們什么最多人吃就給我上什么,快點,謝謝!”她會在撐到倒下去的前一刻才放下碗筷,在其眼中,食物做出來了就不能浪費。廚師燒的很辛苦哎,怎可忍心不吃。
二、窮死富吃派
B君剛畢業不久,典型的月光族。每月各項花費比例為:出游5%,交通5%;衣服10%;護膚品5%;其他類5%。其余70%的開銷則是在吃上。
早餐均價10元,標準是不重樣;中午一般隨意,能吃5元食堂,也能100自助;下午茶必點,如80元單人份的新鮮鴨脖,24元的蛋糕。頻率是天天;晚上必來一頓任意元餐,求的是要心滿意足。卸妝水不能超過70元的,衣服也最好買淘寶爆款撞衫款;周末150元的下午茶倒也是隨意付款的。不好吃倒了吧,嘗過就好;好吃下次一定要點妥妥的啊。
三、舌頭長刺派
C君身材不胖不瘦。周末最愛約人,全城搜飯。對城市的很多餐館很熟悉,對尋找小眾的餐館很熱衷,對新奇的餐館沒有抵抗力,對餐館的食物全是眼神殺傷力。
“這個味道有點不正宗”、“吃在嘴里全是各種調料混合的味道”。每一道菜吃進嘴里的第一口后,接下來或點頭,眼神放光看著對面的人;或放下筷子,皺起眉頭;或喝口水,開始說話。其認為不是每一盤食物都值得被尊重,而是每一盤好吃的食物才值得被尊重,值得拍照上網寫好評;不好吃的食物至少要給個眼神體會一下。
此三類吃貨在我身邊出沒,非常和諧。因為吃貨江湖奉行的原則便是能用吃解決的,就不要動其他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