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沒有誰喜歡這道菜了,除非想回味什么。
霜降后的紅薯更好吃,雖然隔著一層厚土。可是霜打后,似乎紅薯多了甜和面,烤,燒,煮,蒸,較霜降前更好吃。什么道理,沒有人說得清,經(jīng)驗(yàn)中總結(jié)出來的。
不過,吃紅薯葉的話,就得在霜降前。不然,一場(chǎng)霜下來,青嫩的葉子都黑不溜颩,蔫巴巴了;再經(jīng)太陽一曬,本來巴掌大的葉子成了一綹黑條,窄細(xì),脫落在了地上,不再與紅薯藤有任何牽連。
所以,想吃紅薯葉,霜降前就去地里摘。
想來想去,摘,這個(gè)詞較準(zhǔn)確。與其他植物的葉子相比,紅薯葉的葉梗為肉質(zhì),扁圓柱狀,青色,緣線有一道紅或者紫光,從藤到葉底,多有十幾公分長,各舉著一片葉子,或青,或紅,顏色與紅薯的品種、日照時(shí)間有很大關(guān)系。
——摘時(shí),最好集中在藤的頂部那一小節(jié),葉與梗,都不老不嫩,口感正在好處。太老了,咬不動(dòng);太嫩了,沒有嚼頭。
紅薯葉摘回來,淘凈,先在鍋里煮,沸水,七八分鐘后,指甲掐梗,或者直接用牙,感覺一下煮的程度,也得掌握個(gè)好的度。過猶不及。萬事萬物都是這個(gè)理。
煮好后,出鍋,直接撈入涼水里,激一下,像出爐的鐵,淬一下火,去酸去澀;如此兩三遍,放涼,就可以進(jìn)入烹調(diào)程序了。
一是涼拌。梗切段,二三厘米長;葉片切半或者三分。入盤。細(xì)鹽,小磨香油,白醋。香油一定要放在醋前、鹽后。想再添味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或拍蒜,或辣椒切絲,撒上碎芫荽;再講究的,熱鍋,烹清油,蔥絲、姜末、蒜片、大料,一熗,即出鍋,澆盤。吃吧,清爽,香辣,還有著紅薯葉自身的青澀,是一道很好的下酒小菜。
二是爆炒。梗切段,葉切數(shù)片。大火,多油,蔥絲、姜末、蒜片、大料,齊入鍋,翻炒,放鹽,再翻炒,蔥絲、姜末、蒜片見黃,即放入切好的紅薯梗和葉。快速翻炒六七遍。因?yàn)榧t薯梗和葉已經(jīng)煮過,炒不宜過長。出鍋。趁熱吃,配上玉米粥,稠稠的,很好吃,有農(nóng)家飯味道。
三是入面。湯面條出鍋前,放入香油和鹽漬過的紅薯葉,攪勻,鍋蓋一悶。再出鍋,面好吃,特別是綠豆面條。
怎么想起這些了呢?
前兩天去一農(nóng)場(chǎng)瞎遛腿,看見滿地紅薯,就想“偷”,又覺得老沒嗆(土話,猜吧),不好意思下手,就摘了一大把紅薯葉,回來,如法烹制,感覺不錯(cuò)。法是老法,味是舊味,叫人想起過去,特別是童年,特別是地鍋灶,特別是故鄉(xiāng)的炊煙和親人……
紅薯葉,叫人還怪鄉(xiāng)愁哩。
附:老沒(母音)嗆,方言擬音。意思有不好意思、沒啥意思、怪不好意思等意思。你笑啥,也肯定辦過老沒嗆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