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輸出第二周(一)
離開學校后,我最擔心自己的,是墜入學生時代后的墮落深淵,也就是:上班&吃喝玩樂的循環。上班和吃喝玩樂都是應該的,尤其是前者,將會占用到我們1/3甚至2/3的時間,最擔心的其實是不再學習。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最近才搞明白,生涯,就是自己有限的人生,人生路上又無數誘惑,更有無數抉擇。提前規劃,就是搞清楚要去哪兒,怎么去,然后踐行。而搞清這個道理,是因為邂逅了《超級個體》。
古少俠曾來我們學校講座,之后又因為緣分訂閱了他的《超級個體》專欄,其中干貨太多,下面的部分是我目前來的四個最大收獲。前三點是對我思維極有啟迪的三個方法論集合,第四點是我用過后,感覺對提高效能極有幫助的一個工具(核心方法和工具來源于《超級個體》,轉述文字屬于本人):
一、輸出是自我的驗證,踐行是改變的抵達
不知我們有沒有過一種體會:很多好文章,人人心中有卻個個筆下無;很多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就是自己說不好,也做不到。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么,如何讓自己“知道”呢?這個方法或許適用于所有人: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寫出來,或轉述給朋友們,經過這一番對自己的考察,就能知曉了。但這個過程其實很痛苦,尤其是跨出第一步的時候。
對于之前的我來說,寫出一篇文章已實屬難得,卻還必須將其交給外界審閱,就好似把自己一直隱藏極好的胎記示眾般羞人。可是,只有發表才是吸收知識、提煉思想的絕佳辦法。學習到的知識和思想,不管是通過什么渠道吸收來的,都只是模模糊糊、零零碎碎,算不得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我們非得把它們排列組合,做一番手腳,或提煉、或引用、或討論、或說明,總之要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并能夠轉述出來,方才真正算作自己的。所以古少俠一直強調踐行。現在,寫點東西,已成了我休閑時間里的最大樂趣之一,寫得好不好,自然需要外界的反饋,而寫得開不開心,我卻了然于胸。
二、斷舍離的心法與應用場景
可能斷舍離在我們看來是比較酷的一種做法,但其實當我們的心量擴大后,它只是讓我們輕裝上陣,灑脫生活的一個極小改變。斷舍離并不是歸納和整理,而是真的舍棄不要了,因為我們房間中的垃圾再怎么整理,它也還是垃圾;用不上的物品,再如何高價值,也只能被擺放。
1.
以前我總喜歡囤貨,一次性會買很多東西,這樣讓我感覺有安全感和滿足感。可是,一天接一天,這些本來很有價值的東西逐漸淪為雜物甚至垃圾,而新的購物欲望又產生了。
現在買東西先看是不是剛需,會問自己:我是現在必須用到,還是一個月內可能用到,還是半年之內可能用到?學會“斷舍離”,是讓心智變得成熟。其實實現財務自由或許也不是那么難,只要擴大自己的心量,理性看待自己的需求就好。因為真正財務自由的人,會任由喜歡的商品靜靜躺在貨架上,而不急于占有它。某寶、某東不過是我們的私人管家,世界各地的商店都是我們的倉庫,他們提供著永遠免費保管的服務,而且當我們有剛需的時候,很方便就能獲取。不僅小商品,還有中國所有的樓盤,以及全世界所有的景點。
斷舍離,就是一種萬物皆為我用的感覺。
2.
知識也是需要清理的。只有自認貧乏,方才肯死心塌地的學。我以前不僅喜歡囤貨,還喜歡收藏各種資料和知識,以為總有一天用得上。我曾一口氣買七十多本書,我百度云里有299個G的內容(別想歪了),印象筆記里有14個G的資料,微信里收藏了N條干貨。這些知識如果都轉換成紙質書籍,我估計能堆滿大英博物館,以我現在的效率,一輩子也看不完。
最終我只帶了10本書來北京,現在每周都會用兩個小時刪除收藏的庫存。然后我發現,原來自己被這種虛無的得到感蒙蔽已久——自己其實什么都不知道。“收藏”很容易成為一種精神鴉片,霍達筆下的韓子奇,就是最終被他所收藏的玉給埋葬,而我呢?收藏完各種東西后感受什么都“知道”了,難免蹉跎自誤。收藏即埋葬,大部分知識只是欲望的一種投射,并不能真正被自己應用,凡是不為了應用(“應用”而非“有用”),而學的東西,都屬于浪費時間。
斷舍離,就是一種知愚的精神。
3.
我以前對“朋友”這個概念很模糊,以為人人應該坦誠相待,用赤誠之心交流。可是每個人的生活背景、性格習慣甚至人的屬性就不同。就好像水和火,如果它們直接融合,必有損傷,可若中間加一口鐵鍋,它們就能做出一盤美味佳肴。有著共同經歷、默契和價值觀的,是死黨,那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給予無限的信任就好,因為他好也是自己好。有著愉快合作以及美好回憶的伙伴,是好朋友,大家知根知底,偶爾吐槽,一起吃喝玩樂,暢敘幽懷,還能置換資源,相互幫扶,也很難得。而更多的是成百上千不斷邂逅的人,大家自由協作,為著共同目標把事情辦好,然后各自回歸,互不干擾,也值得感恩。最怕的是以A標準要求B類人,最后生出各種各樣古怪的事情和情緒。斷舍離,就是舍棄這種不合理的的要求,畢竟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和”,而非“傷”。
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總結一下,“斷舍離”的真正內涵其實是擴大心量,它不是讓我們非丟掉多少東西,而是把“欲望”和剛需分來,以及“不舍得”成為“舍得”;也不是將自己的昭告天下,從此卑微前行,而是從“我什么都知道”變為“我有很多都不知道”,從“智慧”回歸“愚昧”;更不是從此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朋友,而是在待人接物上要有更好的尺度和分寸。
以上這些,是我應用到“斷舍離”的一些場景,以及自己心態上的一些變化。
三、整合碎片化時間,提高效能的方法
這是我之前寫的一篇學習筆記和心得(詳情:整合碎片化時間,提高效能的幾個方法——集中輸出第一周(一))。之前我會把手頭的工作合并同類項,進行“項目制”管理。每個“項目”列一張工作清單,并設置好關鍵節點、以及對什么結果負責、需要什么時候和誰對接等。這些方法短時間內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狀態和效率,但是對于那些長期存在的干擾,我有時還是手足無措,特別是換到一個新的環境的時候。管理好時間,管理好精力,對于生命的長度、寬度和深度的拓展延伸,都是極為關鍵的的動作。這段時間好好把自己的時間做了規劃,并用輔助工具記錄下來,竟然連休息也變得輕松和踏實起來了。那么接下來就說說工具。
四、時間管理工具:“生命之花”
這個工具的詳情:生命之花——古典老師推薦的小工具
時間是造成生命的東西,如果時間不值錢,那生命也就不值錢了。我用了一個晚上,把自己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按照生命之花的原則進行了規劃,然后細化到了一個月的每一天當中,最后再根據自己的精力情況,合理地“斷舍離”,畫出了這樣一個輪盤。它重點在于:目標清晰、節奏明確、可執行。這段時間下來,有因為一些“緊急又重要”的事情,擾亂了節奏,有些能夠在其他時間里彌補回來,而有些過去了也就過去了。這些事情不會隨風消散,而是最終都會出現在我的每月復盤里,作為下一個月生命之花的養料,重新出發,不斷生長。
真誠的實踐自然產生真誠的思考,以上,便是我這段時間的一個小的回顧總結,包括了學習、思考、實踐以及再思考的過程,雖由于方面較多,難以詳述,但今后我會保持一定的頻率,把自己的學習、思考以及實踐都記于筆下。這也純屬于自己出題,自己交卷了。
古少俠說:看見是改變的開始,踐行是改變的抵達。胡適先生說:今日的失敗,都由于過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將有將來的大成功。
人生就是一場冒險,世界始終在窗戶外面,若不愿做命運的順民,那就踏踏實實地踐行。我相信,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獲,用了力決不至于白費,雖然不知道是否能成功,但天下不會有白費的努力。佛典里有句話叫“福不唐捐”,我想只要努力,功也必不唐捐。
12.18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