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前面夸完顏回,這里批評冉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顏回和冉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冉求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對老師忠心耿耿,因為他的權勢,對傳播老師的思想學說,不遺余力,貢獻巨大。但是,孔子對他卻非常生氣,幾乎不認他這個徒弟,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求已經不是我的徒弟了,同學們敲著戰鼓去攻伐他,我也支持!
孔子為什么生這么大氣呢,季氏執魯國國柄,冉求做季氏家宰,實際上執掌國政。冉求文治武功對國家都有貢獻。但是,當季氏做出祭泰山越禮不臣、改田賦聚斂民財等孔子深惡痛絕的壞事的時候,冉求不僅不能勸阻季氏,反而參與其中,出謀劃策,所以孔子震怒。
冉求就解釋了:“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說”,是“悅”。不是我不喜歡老師之道,實在是力有不足啊!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孔子說,你別跟我說這個!如果你真是力有不足,你應該中道而廢。問題來了,中道而廢的廢,是什么意思?朱熹注沒有解釋。錢穆解釋說,廢,就是“置”,力有不足,置物中途,把東西放下,休息會兒再走!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釋說,廢,人廢了,死了,中道而廢,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那顏回就是“中道而廢”了。總之這“中道而廢”,和我們現在說的半途而廢不是一個意思,否則跟孔子的語氣和后面的話就對不上了。
孔子說,你力有不足嗎?你如果死在半路上了,那叫力有不足。你如果沒死,你休息好了繼續前進,哪有什么力有不足?孔子接著批評說:“今女畫!”女,同“汝”。“畫”,是畫界的畫,畫地為牢的畫。你是給自己畫了一條界限,我教你的思想原則,哪些做,哪些不做,你自己有選擇。你哪有什么力有不足!你選擇不做而已!
孟子說,“不為不能之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什么事沒做到,你不要辯解,別說你力有不足。你如果真是力有不足,大家都看得見,不用你解釋。你解釋了,那是你自己畫界而止,選擇不做而已。冉求當然是給自己畫了界,投季氏所好,他才能繼續做家宰,保住他的富貴,發揮他的抱負。他能干的范圍,他就做好事。季氏非要干的壞事,他也幫著干。老師罵他,他也心知肚明,低頭認罪之后,該干的還干。也不因為老師不認他這個徒弟,而對老師有任何意見、任何不恭敬,照樣全力以赴,運用自己的一切資源幫助照顧老師,傳播老師的學說。
師父要靠徒弟,有眾多有成就的徒弟,才能讓師父流芳千古。像子貢、冉求這樣的有社會地位和成就的徒弟,他們也尊崇老師,老師才能得到世俗社會的認可。他們也尊崇顏回,顏回才能成為孔門首席弟子。因為老師和顏回,都不是社會眼中的“成功人士”呀!所以孔子雖然罵冉求罵得那么狠,他仍是老師的高足,孔門十哲之一。
感悟:原來,不是事情做不到,不是力不足,而是自己畫了界限,選擇不做而已。只是給自己的行為找個借口罷了,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有些事情越解釋越糊涂,做了就承認,錯了就該。不想改就說不改,直接去撞南墻。或者不用撞,做你自己就好了。不可以腳踏兩只船,什么都想得到,魚和熊掌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