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2017就走到了盡頭。時間過得真快!
2017,一半是大二,一半是大三;一邊焦慮,一邊坦然;一番一如既往,一番綠蟻新唱。快樂和心愁交織,卻也在南國冬天這樣一個半陰半晴的日子里,走到了盡頭。
關于成長
前些天忘記什么緣由,我對我舍友說過這樣一句話:看一個人是否成熟,不是看ta是否整天穿黑色衣服,而是ta能得體地穿適合自己的衣服,泰然自若地處理各種情況。山高只愿任水流長,微笑不露聲色的張揚。
是的,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但是我始終沒能做到。上半年,是大二的主場。是焦慮,和遺憾。
忘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和別人比較。陸陸續續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知道自己“得過且過”的大學過得有多么糟糕。別人的光環,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清楚了自己糟糕的處地:雙非院校、成績不高不低、社會實踐少……
那時候的我,時不時會半夜在知乎打開搜索框,一次又一次地輸入:“大二怎樣過”,“有哪些值得參加的比賽/項目”,“哪些公眾號值得推薦”……我把別人的建議和好的經歷一 一寫下。
之后,我把那些無關痛癢的主題公眾號全部換成了實習類、資訊類、比賽類。報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參加調研比賽,假期練習PPT,借來會計案例書……
當時的我,不知道哪里是出口,于是慌亂地到處跑。但,后來才知道,我所做的,不過是對自己焦慮情緒的慰藉。種種情緒交織,讓我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直到大二期末,我才漸漸明白,我不是知識焦慮,而是對于未來茫然無期的不知所措。所謂的知識焦慮,不過是“才華配不上夢想,審美超越現實”的真實寫照。
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著急。但終究修煉不夠,沒能成為我所認為的“成熟”的人。
好在,一切都不晚。下半年的我,漸漸說服了自己,緊湊的時間安排擠占了我用來迷茫的時間。我想,這就是成長,無非是我比他人成長得慢一些而已。
關于學習
如果說這一年最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學習。
整個大二過得有點頹,上課困困地,日常的課程沒有學好;英語也是考前臨陣磨槍,以應付四六級為終極目標......學習拖延癥,越來越嚴重。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寫道: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慌不擇路、望風而逃,有的人選擇拖延時間,幻想問題會自行消失。我們總是想遠離問題,不想承受解決問題要經過的那段痛苦。
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一些事情,我時常想遠離問題,所以總是在思考一些沒用的瑣事而沒有真正面對問題,思考自己今天要怎樣不留遺憾地度過。
看著厚厚的教科書,我經常覺得乏味、無趣,我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如果學習都難,那我還將來能做什么呢?
關于旅行
我是一個不太會玩的人,但我喜歡在旅途的感覺,喜歡新奇的事物,也喜歡特別的景色。
我始終無法心安理得地花著爸爸媽媽的錢去旅行,所以每次讓我能做出決定的事,必定是——工資到賬。收入有限,旅行的次數自然也就受限。暑假的桂林之旅,是我今年唯一一次出行。(故事易寫,年歲難唱,最是此刻不枉|桂林打工換宿之旅)
今年暑假,我找了一份在去哪兒網**事業部的實習,但是市場部的工作環境讓我感到不適。兩周后,我果斷辭去了我的實習。
實習結束以后,時間空了,我的思緒也跟著空了。一個人在學校,默默地挨到了七月底,完成了數月前報名的“橫渡珠江”的志愿活動。
廣州燥熱的天氣還在繼續,但已至的八月,必須是一個新的開始。期間我一個人去了桂林,在客棧度過了24天,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個的打工換宿。
我一直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邊緣游走,高于理想而困于現實,或許是我這一生的悲哀。但,這一次,或許是我理想主義得以實踐的一次完美行動。不管怎樣,總算勇敢了一次。
關于實習
九月,大三的開篇。
我巴巴地望著自己零散但還算空的課表,覺得還是要找一份實習。那時候的我,天天看實習類公眾號、網頁,只要看到和財務相關的實習,就把簡歷甩過去。
投出簡歷后,也有收到一些電話,聽到我的出勤時間后,大多支支吾吾地說“那我們再聯系吧”,間接宣告通話結束。
歷經半個月,我找到了我的第一份正式實習——埃森哲(廣州)財務實習生。國慶假后,我正式成了埃森哲的財務實習生。要求最低3個月,我主動說可以做6個月,后來折中,5個月。從來都不是為了實習而實習,5、6個月是我鄭重做出的選擇。
近距離的上班路線,寬容、耐心的小姐姐,不定時的下午茶,讓我喜歡上了這份實習。不得不承認,我很幸運。
找實習是一件耗時費神的辛苦事。找不到實習時要相信,找不到實習不是因為自己太夠優秀,而是后面有一份更好的實習在等著自己。
十月后的我,變得忙碌很多。一份實習,一份兼職,還有學業較重的會計專業課,以及周末不定時的志愿活動。那時的我,頻繁地在“學生”“實習生”“圖書管理員”“俱樂部部長”“志愿者”的多重身份之間切換。
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周末熬夜做賬到凌晨四點半,第二天還能若無其事地及時去上班。后來想起,才意識到自己這樣一個嗜睡的人能做到。縱然事情不斷,但走到今天,我堅持下來了,說明我可以做到。
雖然有些工作沒有做到完美,但我覺得,我在我能力范圍內做到了最好,那就足夠了。
關于家人
實習還要繼續,今年的寒假應該會是我假期最短的一次。對于寒假我沒有其他期許,只是,陪伴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關于家的記憶,越來越遙遠。
十月底突然得知奶奶住院了,那時就像一塊石頭壓在了心頭。我時常把我自己想象成她,被遺落的她守著故土,那該會有多么孤獨。想到這,我時常落下淚:生活越過越好,但與她而言,卻越活越艱難。
爸爸媽媽正在老去,皺紋爬上眼角,白發不斷長出。隔著萬水千山,我依然能想象出他們的此事此刻之景。
聚少離多,現在的我,正在經歷。
但,終究希望可以多些團聚,多些問候,還有幸福和平安。
關于朋友
九月初,我把朋友圈關了,一直持續到現在,算來也有四個月了。
關閉朋友圈入口之前,我也曾擔心過:那些依靠朋友圈維系友誼的朋友,豈不是要一直安靜地存在我的通訊錄?會不會錯過很多重要或是有趣的事?
最后,我還是關閉了。關閉了朋友圈,我不覺得多了什么,也不覺得少了什么。或許,這樣才是“一切都剛剛好”。
即使很久沒有聊過,但一見面還是可以忘記時間地聊上大半天,這是我的老朋友;一起上自習,一起養雞一起玩游戲刷分,這是我的舍友;偶爾遇見就微笑地問候一聲,這是我的同學;一起干活一起想著把工作做好,這是我的小伙伴……
我在慢慢失去,但我的友情也在慢慢沉淀。朋友,貴不在多,貴在誠心、持久。
關于看書、記錄
這一年看得書不多,但也不少。和以往不同的是,工具書占了一席之地。或許,這也是我焦慮的一個表現。(我看了這么多書,依然沒有緩解知識焦慮)
但,我依然在書中收獲了很多。書單整理(至2017.7)我的理性讓我有宏觀的視角,我關注校園之外的世界;我的感性讓我有敏感細膩的一面,對很多事、物擁有一種莫名的情懷,這也促使我能比較客觀又不失人情地去看待書中的故事。
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記錄了受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影響的人的故事,當我們自認為安全幸福地生活在了和平年代,卻沒有意識到比戰爭更可怕的怪物,離我們如此地近。
加繆的《局外人》,我看見一個被孤僻和理性的外表所包裹、熱情和孝順被深藏內心的默爾索。想著,我和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處。《局外人》: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我的容身之處,只是你憑什么審判我的靈魂
岳南的《南渡北歸》,讓我深刻認識了民國時期的大學生,也理解為何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能取得如此高的科學成就;對比當下大學,不禁令人唏噓。
......
看書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但卻讓能讓我更深入地了解我所處的世界,它的過去,它的現在,以及它的將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很渺小,但思想卻可以無限放大。這是我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這一年也是我寫得最多的一年。
簡書一直在默默地寫,我寫東西沒有什么目標,覺得心里有話那就記錄下來,包括私密文章,寫了有四萬多字;
八月開了網易云音樂專欄,想為自己喜歡的音樂人寫點東西,到九月總共寫了四篇,之后沒有堅持下去,但開心的是,其中一篇閱讀量達到了八千多,每次打開網易云都有那么幾條評論或幾個贊,我都覺得滿足;
另外,我開始在印象筆記存儲生活中看到的好的句子和讀書筆記,積累,是一件值得堅持的事情。
很多事情,無人可訴,但還好,我還可以默默記錄。
2018,你好
2018,依然沒有目標。
于我而言,有時候沒有目標,反而是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如果一定要有所期許的話,那應該就是:生活可以再豐盛一點,身邊的人可以過得開心一點。
2017,再見;2018,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