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性懶惰?還是另有他因?
班上有一位名叫小麗的學生,我稱她為“廚神”。
每次見到她媽媽在朋友圈展示的一道道精美菜品,都是小麗的杰作。從紅燒排骨到提拉米蘇蛋糕,都由小麗一手包辦。
但是,也正是這位廚藝高手,讓她媽媽操碎了心。
為什么呢?據她媽媽反映,小麗頭腦聰明,反應能力快。不過,一談到學習,她就打瞌睡,久而久之,她媽媽便認為小麗就是生性懶惰,無心學習,由此感到十分生氣!
然而,如果小麗真的像她媽媽所說的那樣生性懶惰,那么她在其他方面又怎么會表現出自主學習的傾向呢?
畢竟,小麗不僅在烹飪上精益求精,還在插花、畫畫等方面投入了足夠的精力。
疑惑了很久的問題,今天終于在一本書中得到了解答。一切,都要從人格類型開始說起。
《天生不同》由美國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彼得·邁爾斯所作,它是一本清晰易懂的心理學讀物,書中描述了十六種人格類型的特征,對不同的個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幫助讀者在不同領域中獲得啟發。
二、不同的人格類型,不同的學習風格
書中提到,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感知方式,一種是“感覺”,另一種則是“直覺”。
如果一個孩子習慣通過感覺來獲取信息,那么,他會更多關注環境中的事實。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更相信自己的直覺,那么,他則傾向于抽象思考。
有趣的是,這兩種感知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風格。
研究發現,直覺型的孩子比感覺型的孩子更關注自己的無意識,因此,前者在理解詞匯的意義上比后者更有優勢。
這就是為什么在課堂上,當老師講解事物的原理時,直覺型的孩子比感覺型的孩子要吸收得更快。
到了學校,一切都成了詞匯,這對感覺型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一旦他們無法從具體的事物轉換到抽象的意義,便很容易遭受挫折,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
顯然,小麗屬于感覺型的孩子,她對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更感興趣,因而在動手能力方面表現出眾。
但是,在把詞匯轉換成意義這件事上,小麗卻吃盡了苦頭,聽到不懂的專業術語,就會像是在與外星人打交道,那是她所不熟悉的語言模式。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感覺型的孩子難以專注學習?
實則不然。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作為大人,應該隨之調整教育的方式與手段。
對此,書中也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面對感覺型的學生,學校的老師必須控制自己的語速,因為這類學生需要一定時間來消化聽到的知識。
因此,講完一個知識點后,老師可以稍作停頓,同樣,提問感覺型學生時,也需要給他們一定時間思考,切勿馬上就否定或者打斷他們。
另外,由于感覺型的學生不喜歡抽象的文字,他們很難像直覺型孩子那樣愛上閱讀。但是,由于感覺型孩子喜歡事實,家長可以從生動有趣的事實入手。
比如引導孩子閱讀客觀事實類的書籍,配有真實的照片等等,這樣,就能慢慢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了解不同的人格類型,對教育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教師,學會因材施教,便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人格優勢。
作為家長,學會認可孩子的特征,才能讓孩子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