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微信上有篇文章很火,(原文在此 --> 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 或者,也不能這么說 )一開始讀,好像頗有道理。再翻開來看, 越覺得理歪。論據完全無法支撐自己的論點,而論證方法也是讓人不得其解。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達到的高度,不是看他現在的高度,是看他在原來的高度上又前進了多少。
當然,我無法否認,從自我認知的角度,這是一種姑且保持自信的辦法,但是身在這個結果導向(objective-oriented)的社會中,可能這句話也只能夠用來麻痹自己,在不想面對現實的時候,心中搭建起一個臨時可以遮風避雨的小角落,暗暗地獨自舔平傷口吧。即便如此,世界依然在以自己的節奏運作,地球并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懈怠罷工而停止轉動。而就在你黯然神傷的時候,也已經有別人迅速踩著你的肩膀,爬上了更高的地方,望向那遙遠的東方/西方。
你可曾見過一個在眾人眼中/標準下的成功人士,是一帆風順未經歷過磨難的嗎?可曾見過任何一個可以被稱為強者內心強大而又沉寂的人,是從未經過挫折的洗禮就懂得成長,懂得珍惜,懂得人事的嗎?
別為自己那脆弱的玻璃心找借口了,什么自卑,什么痛哭流涕,自覺不如,究其根本只不過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為人的失敗之處。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至此依然不明白自己失敗在何處。
考上高中后,周圍的人群一下子提高了一個“段位”,別人各有特長,本以為可以拼一拼成績,卻也以失敗告終。然后以“家境,外表,見識,人脈,情商”幾方面都不如人終結對自己的評價。
其實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的觀點竟然還會得到那么多人的認同,雞湯有毒,可是閱讀的人卻依然前赴后繼,樂此不彼,麻痹與其中。
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從小縣城走向大城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有千千萬萬的機會在前面等著,有無數種可能可以通過奮斗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光明的前途,到最后考上大學后,卻可以跪倒在“家境,外表,見識,人脈,情商”痛哭流涕,萬念俱灰。對著父母宣泄自己的痛苦,虛榮中夾雜著溢于言表的自卑感。然后發出“光考了好大學也是沒用的。”如此的感嘆。
不能否認,他提出的每一點都很重要。可是是對每個人每件事,每個場合都重要么?難道離開了這些,一個人就真的是一無是處了么?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一個問題,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究竟源于哪?為什么有不少人(其中不乏聲名顯赫的名校畢業生)在忙忙碌碌,不斷“向上”的追求中卻發出了類似的感嘆?
思考良久,想從根本性梳理幾項:
1. 思辨、思考能力的缺失
所謂“好學生”這種標簽的荼毒,已經在中國根深蒂固。教育體制創造和培養出的都是一批一批完全被動,從不思考“理想”為何物,“人生方向”在哪兒的人。只要“聽老師的”,走進最好的大學,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然而事實是,走上社會,人生才真正開始。那些“優等生”曾經在校園里享有的一切優越感,特權而因此獲得的信心,很容易在瞬間被摧毀。真正強大的力量源于自己內心,而自信也是一樣。一個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一個強者還是弱者,是一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并不是靠別人上下嘴唇一張就能決定的,甚至周圍的人連0.001%都無法決定這個人的未來。如果僅僅把自己的能力或者自信建立在別人的眼光或者發表的意見上,會不會以此建立起的信心不太牢固呢?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用別人的眼光去對照自己,就如同在照一個哈哈鏡一般。在每個人小的時候,性格中的多樣性(diversity)還沒有展現,所以老師和家長衡量一個晚輩的標準是極其有限的,但是成長之后,隨著社會閱歷增多,個性發展,很多人的軟實力會增強去彌補了曾經在師長眼中的不足。這一點可以用“10到15名定律去佐證”。
所以,當一個人的心底里還是以別人的認可度,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依在下愚見這種人格建立的基石就是不牢靠的。無論是批評,鄙夷,甚至偶爾惡意的打擊,這對于當事人來說不重要,因為外人只是看到了外人眼中的你,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別人的話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建議或者意見。
而當一個人充分相信自己,他可以在任何時候很篤定地說出一句話,“只要我想做的,沒有我做不到的。”如此這般的自信,不需要別人的認可,別人的認可不會為他帶來更多的歡喜,不認可也不會徒增傷悲。
因為,一個人的人生包含了方方面面,也包括了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不取決于別人。怎么去定義,怎么去實現,一切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什么是別人可以決定的,又為何要用別人的標尺去行走自己的一生呢?一條自己決定的路途,縱使再辛苦,也可以走得堅決,堅強,跌倒了站起來,含著淚也可以繼續奔跑。
2. 面對挫折,重拾勇氣
認清現實,并無過錯。但是,比起只知道在現實面前哀嘆,難道不是用盡氣力去掙脫眾人對這一評價機制的固有印象的牢籠更加重要么?父母告訴你,考上大學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那么辛苦的工作,老師告訴你,名牌大學可以讓你謀生之路更容易走,前程似錦。可是,在此之上,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要找工作?而所謂“前程似錦”又是怎樣的?獲得這樣的“成功”是你心里期待的?這樣的生活是適合你的麼?之后自己過得不開心去責怪自己的父母,責怪老師,怎么就沒想起來回過頭去檢討一下自己?與萬千人擠著過獨木橋,奮力前行,頭破血流也無怨無悔,問過初衷嚒?
再者,人可以承認自己的不足,但是怎么能漠然接受“別人有家境,外表,見識,人脈,情商,而我能做到這樣也可以了。”的這種心態,以此撫慰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就充滿憐憫,對于比自己“優秀”(也不知道是物質還是精神,恐怕作者自己也不知道這為什么是優秀,反正就是耀眼),就滿心自卑,這是什么樣的一種心態?我無法理解這種雙重標準。
在慢慢向高處攀爬的時候,相伴的必然是逐漸轉冷的氣溫和日漸艱難的坡度,見到了更多更耀眼更優秀的人,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才應該要更加潛心努力,每走一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正是這種新鮮緊張感,不斷促進你前行。
什么叫“人人都自卑,自卑也正常。”“買不起房也不是你不努力的果,是社會太操蛋了。”以這樣的負面的心態去努力,真的讓人很懷疑再多的努力又能演化出什么樣的結局。
在我并不長的人生中,也曾經有那么幾次,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過后,我站在已然化為灰燼的自尊和自信前,望著滿目瘡痍的戰場,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孤寂和荒涼。可是在思考良久后,我也深刻地意識到,如果就此退縮,我也從此違背了我的信條,否定了之前所有度過的人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能重新讓人站起來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收拾起殘存的信念,鈍破的武器,只不過是一次敗仗而已,兵家常事,但同時也深諳這是能力不足的體現。
你可以允許自己有一時間的脆弱,和深深的挫敗感。但是絕不可以就此沉淪。在此之后,就要重拾笑容,整裝待發,變成更好的自己,充滿信心,為了迎接下一波的挑戰。
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去應對生活中的挫折,但是于我而言,恰恰是這一次次的挫敗,讓心靈漸漸的變強大,與此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歷練。每一次,耗費艱辛,排除萬難,最終的結果哪怕只是向前邁了一小步,站在一個可以讓稍作喘息的小塊平地時,心里都會按耐不住的興奮,并且期待著下一輪“挑戰”:“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3. 結語
退一萬步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單純地去比較可以量化的地方,真的具有可比性么?來到一個高手如云的環境中,應該覺得自己必然是有過人之處,不然怎么得以身處此處?
當看到別人的閃光點時,需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并且是在快樂的努力,篤定的努力,對未來充滿信念,然后,再堅持,堅持久那么一點點。
最后說一句,比起家境,外表,見識,人脈,情商,我還是比較想做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獨立行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