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介紹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方法,是前蘇聯昆蟲學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獨創的方法——“時間統計法”。
柳比歇夫通過“時間統計法”,一生干了很多事,產生了很多思想,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遺產。最后幾十年(他82歲時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舉,不問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這種工作方法是獨立存在的。從表面上看,這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的效率,而且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一、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本書介紹了柳比歇夫一生最大的秘密:如何生活得更好。他創造的“時間統計法”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所有的人,誰都沒想到他留下的遺產有多大。
他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被廣為翻譯。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500印張,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他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紀30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余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 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屬的分類他研究了一生。
二、發現“時間統計法”
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記日記,堅持了56年,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在革命的歲月里,在戰爭的年代中,住院也罷,在出門考察途中的火車上也罷,始終堅持不懈。
他的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每天記錄5~7行。
例如: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鐘。
鑒定袋蛾——20分鐘(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類昆蟲學:鑒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
開始寫關于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鐘。聽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他的日記,內容就是如此。
柳比歇夫認為他的日記是“時間統計”,好比賬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統計支出的時間。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一些圖,列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
三、精準感知時間
通過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能準確估算出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從而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從1916年開始,他便無休止地進行自我工時標定。任何活動——休息、看報、散步,他都記下時間,多少小時多少分鐘。每天都要結算他度過的時間,算出這個那個都用了多少時間。
柳比歇夫在他的論文《論生物學中運用數學的前景》的手稿最后一頁記了這篇論文的“成本”:準備(提綱、翻閱其他手稿和參考文獻)14小時30分鐘,寫29小時15分鐘,共費43小時45分鐘,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他的每篇論文,都有“成本”核算。寫一篇文章,看一本書,寫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時間都算得一清二楚。
多年來經常看表的結果,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的生物鐘,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本書作者做出這樣推斷的根據是:作者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1小時35分”“1小時50分”,然而當時他并沒有看表。作者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陪著他;他借助于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盤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四、一生的奮斗目標
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成立。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著的目的,在28歲時就設立了人生目標。而且他很早就意識到,達成人生目標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所以他不斷從生活中挖掘時間。
1918年,他從部隊復員回來,開始從事純學術工作,他提出了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要創立這樣一種分類法,必須先找出某種類似的原子量;我想對沒有直接功能作用的機體結構中的曲線進行數學研究,通過這個辦法來找…… ”“這項工作在數學上看來困難極大…… 我起碼要過5年,等數學基礎打好一些,到那時候才能著手完成這項主要任務…… 我立意要寫一部數學生物學;一切企圖把數學運用于生物學的嘗試,都將包含于這部書中。
一旦干了起來,他一輩子都不背離既定的目標。他很早就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要生活在世界上。
五、人生的容量
1、隨時隨地利用“時間下腳料”
柳比歇夫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分鐘,利用任何所謂的“時間下腳料”:乘電車、坐火車、開會、排隊......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捉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演算習題。
他規定,短距離,兩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為了等車浪費時間。步行還有一個好處,反正需要散步。
他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考慮得無微不至。出門旅行,他看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英語,他就是主要利用“時間下腳料”學會的。
他在一天之內是這樣安排讀書時間的:清晨,頭腦清醒,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鉆研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以后,看比較輕松的讀物——歷史或生物學方面的著作。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坐電車,看的不是一種書,有兩三種書。如果是從起點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僅可以看書,還可以寫字。如果電車很擠,有時候只能抓著扶手桿勉強站住。那就需要小冊子,而且要比較輕松的。
柳比歇夫不斷挖掘一切時間潛力。
2、時間統計法的本質:針對過程的“事件·時間日志”
時間統計法之所以能夠存在,是依靠經常的計算和檢查。沒有計算的計劃是盲目的計劃。所以要學會計算一切時間。
柳比歇夫把晝夜中的有效時間即純時間算成10個小時,分成3個單位,或6個“半單位”,正負誤差不超過10分鐘。
除了最富于創造性的第一類工作外,所有規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時完成。
第一類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寫書、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參考書、做筆記、寫信)
第二類工作包括做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不屬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動都包括在內。
他把整個一天的活動,直至看報,都經過分析,分門別類登記在時間日記中。
每月小結的時候會非常詳細地統計第一類工作的總時間和第二類工作的總時間。
要采用時間統計法,必須知道一切有效時間,洞察時間中一切曲里拐彎的地方和空白點。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時間。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一樣寶貴。對于人,不應當有什么壞的、無用的、多余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確的田間輪作制。
一旦完成月總結馬上提出下個月的計劃,每一項工作要用多少時間,巨細無遺。而且他完成計劃的精確程度往往令人驚詫不已。
年度總結是篇幅浩瀚的報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記錄。以1938年為例:多少時間用于生態學、昆蟲學、組織工作、動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時間用于同人們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務。
從這份年度總結報告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書,都是什么書;各國文字的文藝作品看了多少頁。一年竟看了9000頁,共用247小時。
每一年過去,柳比歇夫都要進行分析研究,統計學的一切辦法都用上了。素材便是每個月的小結。
總結完上一年,就制訂下一年的計劃。他能精確地提前一年計劃他的生活。
除了年度計劃,柳比歇夫還把他一生的時間制訂成一個個五年計劃。每過五年,他就把度過的時間和干過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說是做個總的鑒定。
從這些總結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能明智地利用自己的精力,則能創造很多成果,人生的容量可以變得很大。
六、時間之鏡
這些總結要用的時間也統計過。詳細的每月小結要耗費1.5到3個小時,再加上制定下個月的計劃用1小時。合計是2.5到4個小時,而每個月的預算有300小時。1%,至多2%。因為每月小結是依據每日的記錄,而每日的記錄只用幾分鐘,不會更多。
年度總結耗費的時間要多一些,十七八個小時,也就是說,要花幾天的功夫。
做年度總結,柳比歇夫要求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變化,什么沒有完善,為什么……
他的總結公正客觀地反映了過去一年的歷史。他的方法,以它細密的網眼,抓住了變幻無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
柳比歇夫以他的總結為鏡,檢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他的時間統計法不是一個節儉的計劃工作者的預算,把他的時間統計法比作想向時間做自我剖析更為恰當。通過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更加珍惜時間,對時間充滿崇敬。這樣,由于他遵循了自己的時間統計法,由于他從不把半個小時看成是少量的時間,他做了很多事。
七、時間統計法的勝利
從柳比歇夫的總結和日記可以看出,什么都阻擋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務。
1942年的計劃,他是這樣規定的:(1)我全年在普爾熱瓦斯克。(2)不兼職。(3)在應用昆蟲學方面我本人不準備做很多工作,只限于領導及研究伊塞克·庫爾州的動物志……因此第一類工作總量,計劃可達到1937年的水平(該年的效率是創紀錄的)。但,第一,由于戰事,無法出書;第二,我在基輔的學術文檔肯定已經全部被毀;第三,以我的年歲說,不能再拖了,必須立即開始完成我一生的主要計劃——《理論分類學與自然哲學》。根據以上三個原因,1942年的基本工作方面不擬寫成什么學術著作,只有三個不長的學術政治性報告要完成。
計劃了,也完成了。1942年是效率極高的年度之一。到時候了,到不能再拖、必須立即開始的時候了。他似乎計算過,他還剩下多少時間去完成他一生的大業。
柳比歇夫的一生證明了,連續系統地使用時間統計法,可以幫助個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個目標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八、井井有條的生活
柳比歇夫用各種各樣的體系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他有保管資料的體系、通信的體系、保存照片的體系等。
無數的日期、姓名、事件,柳比歇夫應用起來簡直得心應手,這是因為他把這些材料都按一種巧妙的體系分別銘刻在頭腦之中。至少可以這么認為,當需要的時候,即使不能“記憶如泉涌”,他也能像書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冊一樣,在腦中找到這些材料。
九、比時間更寶貴的
柳比歇夫嚴格地篩選自己的日程活動,避免串門和慶祝活動。可是在一件事上他卻一直很“大方”,那就是寫信。這里的信是指事務方面的書信和學術的信札。學術信札中,有的長達10頁,有的甚至20頁、40頁。在這些信里,他對寄來的學術報告和手稿提意見,評論書籍,對各種論文進行分析。他的通信對象有研究所、學會、院士、新聞工作者、工程師、農學家…他的某些書信簡直寫成了專題論文和學術論文。
這既是分散精力,又是一種矛盾。一點一滴摳下來的時間,一下子都浪費在寫信上,結果又引來了大批復信…...但柳比歇夫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信上有地址,有人在等回信,這對柳比歇夫來說,是比時間還要珍貴的。
柳比歇夫就是這樣,當有人需要他的時候,他可以獻出一切。不管他多么珍惜時間,他也能把它貢獻出來。
十、成為時間的朋友
柳比歇夫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在書信上,但書信也替他節約了時間。柳比歇夫經常從中取得自己著作的題目,有時,幾乎把整封書信都搬進了著作中。時間統計法幫助他利用幾十年來積攢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在時間統計法的作用之下,盡管周圍有一些事件發生,他的生活仍能保持對科學家非常必要和非常有益的平穩性。時間統計法用有節奏、無休止的方式,計算著一年年,一月月,不讓人忘記時間在飛逝。
時間統計法為他創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他的時間統計法讓他如此繁忙,以致于他很容易忽視很多日常飲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條件,使他輕松地、寬宏大度地去忍受人們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務中的例行公事和雜亂無章,而不去同人慪氣。
他通過時間統計法做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掂量愈來愈精確,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所有潛能。
十一、超越自己的可能
柳比歇夫屬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種人。他的身體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長壽,一生基本健康。他在各種最為復雜的情況下,始終能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他幾乎一直從事他想干的和他愛干的工作。
柳比歇夫除了時間統計法之外,他還有幾條守則:
1) 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2) 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 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10小時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這幾條守則是他按自己生活和身體的特點擬定的。
勤勤懇懇地工作、熱情地工作,并不算善于工作,一個好的方法可能比熱情更為重要。
柳比歇夫不但睡得多,不開夜車,他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至于領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別提了。他對生活的樂趣,享受得要比我們多得多。是時間統計法在這里起了作用。
小小的時間統計法變成了生活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的結果是柳比歇夫的時間比別人多了一倍。但是時間統計法可以節約時間,并不能增加額外的時間。那么他的時間都是哪里來的呢?它的關鍵不在時間的數量上,而在于時間的質量。
大多數人對時間都持有自己的態度,各不相同,而柳比歇夫對時間的態度格外與眾不同。他的時間不是取得成就的時間,他擺脫了趕過別人,奪取第一,超越什么,獲得什么……的愿望。他熱愛時間,珍惜時間,不是把它當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進行創造的條件。他對時間十分虔敬,同時又體貼入微,他認為時間對人們如何使用它并不是無所謂的。時間不是個物理概念,不是時針的轉動,而像是個道德概念。在他看來,浪費時間就好比奪走科學研究的時間,就好比濫用和搶走自己的服務對象的時間。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或滿足虛榮心上。在他看來,對待時間的態度是個道德問題。
柳比歇夫并沒有建樹豐功偉績,可他建樹的要比功績的意義更為重大——那就是過得很好的一生。這一生的奇特性和神秘性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現象看成自然現象,也許這確實是自然的理性生活。可以說,一個人珍惜每一秒鐘,并使每一秒鐘都過得很有意義,同時又把這看成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那是最為困難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