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中的時候,所有人的目標只有一個,高考,所以,你也有過在一段時間里以為高考就是終點了吧?
如今,你已畢業,會后悔高中的時候沒有更努力上一個更好的大學嗎?會后悔大學四年沒有好好學習,浪費了那些光陰嗎?
畢業了,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如何才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你告訴我,你想成為這樣的人,一個更好的人。是為了你自己?是為了你的親人?還是為了周圍人看待你的眼光?
那句很多人感慨的一句話:“為什么道理我都知道,可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或許因為懶惰,因為情緒,因為你沒有去執行,更或許,你知道的只是寬泛的一句話,這句話不會在人生的幾個方向里給你解答,更不會在人生不同的方向里處于不同情境下給你解答。你不知道自己在面對它的時候,我該如何巨細地去做。
看了一個韓國紀實片,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去追蹤三個主人公在項目執行下心態以及行為的改變,該片的主題是:關于“人才”“的定義。
A:男、北京大學韓籍留學生,本科二年級
在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課外實習經歷豐富,學霸兼具很好的交際能力,自己極其自律,身邊的人都說,你這樣的不用愁找工作,有大企業老板直接和他說過,你可以直接來我們公司。他自己的目標是進入眾人熟知的大企業。
B:女、首爾大學法學系,已畢業
考上全國最好的學校,然而開學后,只開心了一周,然后一直陷入迷茫,上了名牌大學后,自己就會工作很順利,人生幸福了嗎?甚至反感這個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定義,這么現實的社會,只會將畢業生看成待價而沽的商品。高超的思維卻被用來將社會“扭曲”,自己活的也不快樂。關于未來,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
C:女、地方大學畢業,待業2年
畢業后給了自己2年的時間去尋找自己想做的職業方向,自己也有未來的規劃,自己投了簡歷,那些大公司需要的是名牌大學學歷。談起未來生活的憧憬是很樂觀的,但還沒有落實的當下,強調自己因為地方大學畢業,自己有些自卑。關于未來,自己還剩下半年去找到自己想用心去做的行業。
A就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優秀至極,中國首府大學就讀,初次給別人展示自己的過去,未來,將來,都是突出的成績,當下和未來都是對自己的滿意,聽眾們會覺得他是無法企及的那種,即使當中必定各種心酸,他卻毫無提及。
現實生活中的他會衡量這件事做了會帶給自己怎樣的價值,然后去執行。上司會喜歡那種由目的而反推行事過程的職員。他要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他要求自己做到了很多很多厲害的事。
他已經活成了我們很多人想成為的樣子。那種理性之中無法企及的樣子。
然而,在面對一個大企業的HR回答說,他們企業不會要他,因為他是很優秀,可是經歷范圍太廣,浪費了很多時間時候,這時,他超強的自尊心完全受挫了。有3個月的時間會不斷地思考這個HR給他的回答。他一直以來奉行的條例瞬間被推翻,那么一個自信的人,甚至面對鏡頭說,自己一無是處。
他到底差錯在于哪里呢?
他會依據價值性去衡量自己要不要去做,卻從來不問自己是否想去做。他說,“更高的平臺,不能做到,就是一個失敗者”。很多時候,他太壓榨自己了,他覺得很累,壓力太大,他原來不幸福的。他只是活在了別人艷羨的眼光中,用自己做過的不平凡的成績累積成為自己進入名企的墊腳石。
因為他太強大了,過于極端,得失心太重,他需要“人性”的綜合。人過于獨立,沒有問問自己內心是否想要做這件事,不顧及親人感情的維系,沒有了煙火氣,只有唯利是圖,只顧向前奔跑,在他每次挫折的時候,真的夠強大到身邊空無一人嗎?他把每一次轉折點都當成了只能成功的必須之道,他已經脫離了這個社會以群體為生的體系,他真的能很好的一直活下去嗎?
所以,關于未來,他重新調整,和身邊的人一同出發,會更在意身邊發生的溫暖的事,他更多的會做自己很感興趣的事,他會成為一個有溫度的讓人近距離可接觸的厲害的人。
B:有著讓別人羨慕的過去,名校光環出身。她的想法是有些極端的。在漸漸地規定的每日跑步之中,她的想法開始積極。(暫時不討論,有空再更)
C:如果說A是我們活在大城市里很多人想成為的樣子,C可以說是我們在現實生活里微極端的寫照。
我們太知道我們夢想中想成為的樣子了。我們中的人剛畢業,迷茫,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樣的路。可是,我們為我們想成為的人付出了多少呢?
C這個姑娘談起未來的憧憬,滿是積極,談起現在,卻總是說,自己地方學校畢業,我很怕自己不行。她一開始接到項目研究組的任務,每天跑步或散步一小時,一周后,她就提出申請,她要退出這個項目,她面對鏡頭的時候說,“也正因為我是地方大學畢業的吧”。滿含戲謔,仿佛在為自己不能繼續堅持找到了一個出口。
這時候,多想跳出來罵她一句,你畢業后快2年了,說找到自己想做的為止,你又害怕說自己不行,自卑,那你去面試了沒有?你行業嘗試了沒有?怎么就說自己不想做?你口口聲聲說,自己想過更好的生活,試也不試,又好像甘愿自己這樣過得不好,活該地方學校畢業,所以你在責怪這個社會大企業用人的挑剔制度有問題?為什么要給你寬容?
我們中的人很多人,會找借口說,我做不好這件事,因為我不想做,因為我不感興趣。就像C姑娘,她起初就要退出項目,因為跑步很累。當你發現自己好像什么都沒有做成,問問自己,都是因為自己不感興趣嗎?那你沒有什么感興趣的了,你活該活成這樣。你甘愿接受,那就不要再抱怨。
畢業后,有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勇敢地向前一步步走,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讓別人亂了自己有節奏的陣腳,剩下的就是時間的問題。
有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去不停地試,你問我,要是都不行怎么辦?請你列出自己的長處,挑一挑自己可能可以做的,這幾年時間不要緊,怕的是你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你要問,我想做的可我不會怎么辦?那就去學唄,現在知識型服務平臺這么多,畢業后很多的累積都是自己不斷地主觀學習得來的。
如果問,想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最難的地方在哪兒,那就是「腳踏實地」和「堅持」了吧。
(人生中遇到一個友善的精神導師,是何其有幸,就像這個項目研究組,讓你去試錯,然后自己體悟確實感受到了自己是哪里做錯了,然后讓他們去每天堅持跑步,然后他們自己慢慢地思想轉變積極,讓他們面對人群聽眾對他們的建議,自己思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更好的教育在于積極地引導,而非那些孩子不知目的性的填鴨式)
(現在的你可能不是那么好,甚至說糟糕,但是隨著你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感知到的越多,你學習到的越多,你未來的路會越來越清明,感恩。)
(這些案例剖析后的道理你都知道的吧,但為什么還是很多人看不透,當事人更不清楚。因為我們周圍發生的事都是一個個畫面存在,這些道理是框架的條理,你暫時還沒有具備將畫面整合成條理的能力,所以,你自然而然不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