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五一勞動節(jié)放假,遂歸家。勞動的父親在家“大改造”。國富則民強(qiáng),中國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再也沒有《春蠶》中老通寶似的蠶繭收成越好,負(fù)債越多的窘境。母親在服裝廠上班,父親在食品廠工作,于是便有了時間在這一年光景,琢磨家里的布局改造。
民以食為天,家里的改造基于此。
農(nóng)家小院的茅房,原先只有一個,此次回家竟又多了一個,是為了男女有別。父親用瓷磚刻出“男”“女”的字樣,分別貼于墻上。父親的解釋是:“以后你帶了女婿回來,如果和丈母娘同時解手,總是尷尬的。”
我沒有買車,車庫已然開始施工,目前,尚在挖地基這一階段,父親又說:“我看村東頭老耿家的兒子把車放在他父親家,車在露天,風(fēng)吹雨淋,怪心疼的。車庫蓋好,你以后買了車,就可以放下家了。”父親,您也是想得比較遠(yuǎn)。
臟亂的院落也收拾整齊,菜地里,一攏一攏的小蔥亭亭玉立,一簇一簇新鮮的小波菜密密麻麻,一個個小碗里是綠油油的玉米苗,據(jù)爸爸說,現(xiàn)在的玉米還沒有出苗,這是他用蓋了塑料膜烤出來的,一派欣欣向榮。小波苗蘸醬吃了,是很新鮮的味道。
家里的貓兒僅余大貓一只,還是爸爸明察秋毫,看出來它的病病殃殃,及時去后街的三大夫家拿來了藥,給它扎上兩針,才妙手回春,另一只小貓回天乏術(shù),亡。其他的,倒添了兩只灰色的脖頸兒帶一縷綠色的鴿子,羽毛像打了蠟似的,油亮亮的;一條金魚,據(jù)說原本買了三條,剛買回來的時候母問父:“你怎么不喂金魚?”父曰:“我看魚是無須喂的。”結(jié)果兩條喝水不頂飽,含恨而去。自此以后便每天喂魚食。
臺階兩旁的扶手,纏了幾圈膠帶,這樣母親晾衣服的時候衣服便不會沾到鐵銹,也是極好的。
房前的櫻桃花,屋后的梨花,粉紅的,白黃的,開滿了枝頭,用手一搖,簌簌地掉落花瓣,煞是好看。我站在樹下賞梨花,母親站在屋檐下看著我笑。
小河流水潺潺,碧綠的,歡唱著繞過后園,奔向那遠(yuǎn)處的湖泊。
西廂房也是收拾了,住在城里了姑姑,每逢換居所,便將閑置物品擱置在我們家,結(jié)果硬生生的攢了三間屋子。這次,據(jù)母親說,扔了十余麻袋的雜物,分兩次用摩托車?yán)叩模陂g摩托車不堪重負(fù),還翻車一次,后來再去看,雜物已經(jīng)被撿走了。
此即歸家新氣象,庭院的“微整形”,也算沒有拖了十九大精神的后腿。至于吃食還是同以往一樣,父親主刀,因他嫌棄母親做得菜品賣相差,且口感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