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
史記·周本紀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通俗點說,是這樣的:
東周列國志
褒妃雖篡位正宮,有專席之寵,從未開顏一笑。幽王欲取其歡,召樂工鳴鐘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觴,褒妃全無悅色。幽王問曰:“愛卿惡聞音樂,所好何事?”褒妃曰:“妾無好也。曾記昔日手裂彩繒。其聲爽然可聽?!庇耐踉唬骸凹认猜劻芽曋暎尾辉缪裕俊奔疵編烊者M彩繒百匹,使宮娥有力者裂之,以悅褒妃??晒职m好裂繒,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開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賞賜千金?!彪绞斧I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于驪山之下,置煙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鳴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后游玩驪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幽王曰:“此計甚善!”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至晚設宴驪宮,傳令舉烽。
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驪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于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與王后出游驪宮,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光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驪山。但聞樓客管龠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并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于此。
……
話說申侯進表之后,有人在鎬京探信,聞知幽王命虢公為將,不日領兵伐申,星夜奔回,報知申侯。申侯大驚曰:“國小兵微,安能抵敵王師?”大夫呂章進曰:“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忠良去位,萬民皆怨,此孤立之勢也。今西戎兵力方強,與申國接壤,主公速致書戎主,借兵向鎬,以救王后,必要天子傳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業也。語云先發制人,機不可失?!鄙旰钤唬骸按搜陨醍??!彼靷湎陆鹂曇卉?,遣人赍書與犬戎借兵,許以破鎬之日,府庫金帛,任憑搬取。戎主曰:“中國天子失政,申侯國舅,召我以誅無道,扶立東宮,此我志也?!彼彀l戎兵一萬五千,分為三隊,右先鋒孛丁,左先鋒滿也速,戎主自將中軍。槍刀塞路,旌旆蔽空,申侯亦起本國之兵相脅,浩浩蕩蕩,殺奔鎬京而來,出其不意,將王城圍繞三匝,水息不通。幽王聞變,大驚曰:“機不密,禍先發。我兵未起,戎兵先動,此事如何?”虢石父奏曰:“吾王速遣人于驪山舉起烽煙,諸侯救兵必至,內外夾攻,可取必勝。”幽王從其言,遣人舉烽。諸侯之兵,無片甲來者。蓋因前被烽火所戲,是時又以為詐,所以皆不起兵也。
幽王見救兵不至,犬戎日夜攻城,即謂石父曰:“賊勢未知強弱,卿可試之。朕當簡閱壯勇,以繼其后?!彪焦痉悄軕鹬畬ⅲ坏妹銖姂?,率領兵車二百乘,開門殺出。申侯在陣上望見石父出城,指謂戎主曰:“此欺君誤國之賊,不可走了?!比种髀勚唬骸罢l為我擒之?”勃丁曰:“小將愿往?!蔽璧杜鸟R,直取石父。斗不上十合,石父被勃丁一刀斬于車下。戎主與滿也速一齊殺將前進,喊聲大舉,亂殺入城。逢屋放火,逢人舉刀,連申侯也阻擋他不住,只得任其所為,城中大亂。幽王未及閱軍,見勢頭不好,以小車載褒姒和伯服,開后宰門出走。司徒鄭伯友自后趕上,大叫:“吾王勿驚,臣當保駕?!背隽吮遍T,迤邐望驪山而去。途中又遇尹球來到,言:“犬戎焚燒宮室,搶掠庫藏,祭公已死于亂軍之中矣?!庇耐跣哪懢懔?。鄭伯友再令舉烽,烽煙透入九霄,救兵依舊不到。
犬戎兵追至驪山之下,將驪宮團團圍住,口中只叫:“休走了昏君!”幽王與褒姒唬做一堆,相對而泣。鄭伯友進曰:“事急矣!臣拚微命保駕,殺出重圍,竟投臣國,以圖后舉?!庇耐踉唬骸半薏宦犑甯钢?,以至于此。朕今日夫妻父子之命,俱付之叔父矣。”當下鄭伯教人至驪宮前,放起一把火來,以惑戎兵,自引幽王從宮后沖出。鄭伯手持長矛,當先開路。尹球保著褒后母子,緊隨幽王之后行不多步,早有犬戎兵攔住,乃是小將古里赤。鄭伯咬牙大怒,便接住交戰。戰不數合,一矛刺古里赤于馬下。戎兵見鄭伯驍勇,一時驚散。約行半里,背后喊聲又起,先鋒孛丁引大兵追來。鄭伯叫尹救保駕先行,親自斷后,且戰且走。卻被犬戎鐵騎橫沖,分為兩截。鄭伯困在垓心,全無懼怯,這根矛神出鬼沒,但當先者無不著手。犬戎主教四面放箭,箭如雨點,不分玉石,可憐一國賢侯,今日死于萬鏃之下。左先鋒滿也速,早把幽王車仗擄住。犬戎主看見袞袍玉帶,知是幽王,就車中一刀砍死,并殺伯服。褒姒美貌饒死,以輕車載之,帶歸氈帳取樂。尹球躲在車箱之內,亦被戎兵牽出斬之。
顯然,周幽王是非常喜歡褒姒的,千方百計想要褒姒展顏一笑,為此不惜一切。后來以烽火戲諸侯這一兒童惡作劇般的行為終于換得褒姒一笑。
這是一個現實版的“狼來了”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首先,褒姒會因為諸侯率兵匆匆趕來而后面面相覷的境況而笑嗎?我認為會。第一次會,第二次還會嗎?還會,而且一次比一次效果要好,諸侯上當一次也就算了,竟然還會有人上當兩次、三次!幽王會這樣一再做嗎?當他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讓褒姒笑的時候,他具有充分的行為動機。
次之,諸侯會僅僅因為幽王亂點烽火就漸漸地不再出兵相救嗎?會,誰知道這一次烽火點燃是不是他們又在尋樂子呢?誰愿意自己成為那個被當作猴耍的傻子?
事件本身是合乎邏輯的。那就只剩下一個問題:周幽王會烽火戲諸侯嗎?
答案是不一定,或者說基本不可能。
幽王時,恰恰是與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犬戎劍拔弩張的時代。
從他的先祖穆王一意孤行討伐犬戎之后,周王室與荒服地區的關系便日漸疏遠。等到幽王的父親宣王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征戰忽然之間多了起來,失敗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及至幽王三年,冬雷震震;四年時,六月隕霜;十年秋七月,桃李忽然開花結果(據《竹書紀年》)。征戰增多、加劇的原因,大概是急劇的氣象變化使得北方草原的牧草難以生長,牧民不得不南下以求生機。由此來看,其實穆王討伐犬戎未嘗不是先見之明。
即使是在幽王在位時期,與犬戎的戰爭也時有發生。而周王室的所在,離犬戎其實是極近的。設置烽火臺,正是為了有效地防范犬戎入侵。幽王再昏庸,也斷不會拿自己的前途命運開玩笑。
所以,雖然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本身符合邏輯,但周幽王卻是基本沒有可能做這樣的事情的。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故事呢?
與此相關的是:這個故事最初是由誰來講述的?誰是這個故事的最大獲益者?
與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相關的便是周幽王的覆滅,所以第二個問題也是周幽王覆滅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犬戎?
犬戎的的確確地最大的獲益者,他們從宗周獲得了豐富的財物,而且擄走了美人褒姒。
但犬戎有動機編造這樣一個故事嗎?
沒有。犬戎此時已經與周王室相互征伐了幾十年,有沒有這樣的故事對于雙方的行動其實影響不大。而且,這樣的故事也無法改變他們攻入宗周時燒殺搶掠的非正義的事實。
剩下的最大的獲益者便是申侯一方了。
幽王覆滅,申侯可以重拾女兒王后之位被廢時丟失的尊嚴,而且自己的外孫宜臼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周王,按照周禮,王位的合法繼承者、第一順位繼承人正是嫡長子宜臼。之后,申侯可以憑借這樣的關系獲得更大的利益。
在褒姒出現以前,宜臼的位置是不可撼動的。
而在褒姒生下伯服之后,幽王起了廢長立少的心思。
這樣的事情,他的父親宣王也做過。
史記·魯周公世家
(魯)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毙醺ヂ牐淞驗轸斕?。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宣王喜歡魯武公的幼子戲,便想讓戲繼位為魯公,樊仲山父勸諫無效。
幽王比他父親做得其實更為高明一些,他要讓原本不合法的變成合法的。嫡長子,是正妻所生下的第一個兒子。將申后廢掉,扶正褒姒,褒姒便成為幽王的正妻,伯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嫡長子。嫡長子是確定的,但正妻是可以更換的。
但他忽略了王后的確立,往往是政治博弈的結果。王后的位置是一個象征,王權與權臣(諸侯)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妥協、聯合。廢后,意味著協議被撕毀。這一點,申侯很清楚,所以,在與周王室對抗的時候,他積極地與西戎、鄫國聯姻,達成聯盟。
申侯為什么要編造這個故事呢?
為自己的行動尋找合法性。
申國作為申后的母國,其實力不會弱,但比起周王室,還?是差了一些。要完成復仇、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必須尋找同盟。最有力的同盟,是西戎。至少在當時,西戎戰斗力是有目共睹的。幽王六年,王師伐犬戎,敗績。西戎滅了蓋國。(據《竹書紀年》)
申侯面對兩個難題——以諸侯的身份攻擊幽王,這是以下犯上;勾結外族肆虐華夏,這是周奸。
失去道義上的支撐的申侯不動則已,一動則四面皆敵。他必須想辦法把自己洗白。
洗白自己,最好的辦法不是為自己辯解,而是敗壞對方的形象。
幽王留下的把柄太多。
冬雷震震,六月飛霜,九月桃李結實,這些異象,在認為“君權天授”的周民眼里無異是上天對周幽王行為的不滿與示警。
為一己之私而破壞本就不怎么牢固的政治聯盟,廢掉申后,立伯服為太子,給國民留下幽王寵愛褒姒的遐想。
申侯便利用民心對幽王的猜疑,編織了謠言。
謠言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褒姒的出身。
史記·周本紀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毕牡鄄窔⒅c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后宮。后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去之。
褒姒是宮女感神龍唾液所花的玄黿而生的,即褒姒是上天所生的,是上天派來執行他的旨意的。
第二部分,便是烽火戲諸侯。將幽王塑造為一個只顧美人而不顧天下、忽略百姓的君王。
褒姒出身,剝奪幽王天授之君的身份;烽火戲諸侯,剝離百姓對他的同情與擁護。
如此,申侯聯合西戎入侵宗周,便成了行天之罰的軍事行動。鎬京被破壞,財物被掠奪,也不過是天罰的一部分罷了。
但還存在一個問題是,烽火戲諸侯,不是很容易驗證的嗎?
可以這樣說,王畿附近的諸侯,都知道烽火戲諸侯是假的。但這不會影響他們在兩大政治集團中的斗爭中持觀望的態度,保存實力。畢竟,周禮已經被宣王甚至從穆王時期開始破裂,何況周王室屢屢與犬戎作戰失敗也大大消解了周王室的權威和至高無上。武王伐紂,不正是趁著商敗東夷,元氣大傷之時嗎?周室衰微,諸侯其實都已經蠢蠢欲動。
至于王畿以外的諸侯國,交通不便,消息閉塞,正是謠言發酵的絕好土壤。
申侯聯合西戎、鄫國,幽王也立即在太室會盟,積極準備。
幽王十年春,王師伐申。次年春,申人、鄫人、犬戎攻入宗周。幽王被殺。
宜臼被擁立為新王,是為平王。幽王的另外一個兒子,余臣,也被另外一些諸侯擁立為王。
接下來是兩個王之間的征伐。最終,平王勝出。
終于,經過幾代人的破壞,又經過鎬京被破、二王相爭的摧殘,諸侯忽然發現原來維護周天下的周禮已經可以不必遵守了,而且王室對我無可奈何。
自此,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無義戰的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成為舊時代殘存的符號,且日漸沒落。
正如樊仲山父勸諫宣王時所說的,“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申侯倡之,諸侯效之,卿大夫繼之,天下大亂矣。
◎本文史料采自《史記》《竹書紀年》
◎本文圖片采自發現中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