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邊患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夢魘,匈奴和突厥彪悍,曾一度令強如漢、唐的大帝國瑟瑟發抖。之后蒙古人,也一直都讓明朝的“九邊十三鎮”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滿族入主中原時期,蒙古人并沒有寇關南下的威脅,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蒙古在各個歷史時期史料上的名稱,以及蒙古人和清朝(后金)間綿延一百五十多年的恩仇。
為了說清楚“蒙古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
蒙古族究竟源起何時、何處目前尚無定論,在各個時期的史料里,對其族群和生活區域的名稱也不盡相同。《史記》里將其稱為“東胡”(“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北史》里則稱其為“室韋”(“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史集》里又將其稱為“韃靼”。
但不論如何,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臺大會稱為公推的大汗后,“蒙古”已經獲得了這一族群所有成員的公認,而成為了他們共有的名稱。
1206年是蒙古歷史的轉折點,從此開始蒙古從一個各部離散的草原游牧部落,第一次開始向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轉變,并因此出現了唯一有權繼承大汗王統的黃金家族。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家族,可以有權自稱或被人公認為“黃金家族”。
被成吉思汗凝集在一起的蒙古各部,很短的時間內便形成了一道席卷世界的洪流,所有馬匹能夠奔馳的土地,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下瑟瑟發抖。
但好景不長,隨著蒙古帝國早期王系建的血腥爭奪和傾軋,在蒙哥汗時期,大蒙古帝國便開始隱隱分裂成了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兩個勢力范圍。
等到蒙哥死后,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鬩墻,幅員遼闊的蒙古帝國正式分裂為五大汗國,這便是大家熟知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和元帝國(大汗汗國)。
而位于西部的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海都)和元帝國曾爆發了長期的戰爭,可以清楚的看出蒙古東西兩部分之間,在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北元版圖
明朝將元逐出中原后,元朝的政權其實并沒消失,只不過回到草原地帶后被稱為“北元”。
但這時,元(北元)對各地區蒙古勢力的控制更弱,整個蒙古族成為了三大部分:
瓦剌(西部蒙古,居于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準噶爾盆地);
韃靼(東部蒙古,居于鄂嫩河、克魯倫河一帶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
兀良哈(朵顏三衛,居于西遼河、老哈河一帶)。
其中,兀良哈是內服明朝的蒙古部落,明太祖朱元璋本著“有才能者,一體擢用”的原則,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置泰寧、朵顏、福余三衛指揮使司,三衛隸屬寧王大寧都司,統歸寧王朱權管轄。
朱棣靖難之役時,還曾借助這支驍勇的蒙古騎兵,為其南征建文帝。永樂稱帝后,朵顏三衛因從龍有功,“發給牛具、種、布帛、酒食良厚”。
除了南附的兀良哈部,瓦剌和韃靼之間的關系實在談不上有多和睦。隨著,西部蒙古勢力(瓦剌)逐漸做大,綽羅斯·也先在土木堡痛毆明英宗之余,對黃金家族掌控的大汗之位,也開始有了想法。
要說也先也是夠狠的,《明實錄》載:“兵部奏,來降韃子言,虜酋也先與其主脫脫不花(黃金家族大汗)交戰,脫脫不花為也先所敗,……,也先令己立為王,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也先宰白馬九,黑牛五祭天,……。”
《皇明北虜考》同記:“也先攻敗普化,……,也先遂自立為可汗,盡殺故頭目苗裔。殺白馬九,黑牛五祭天。”
所幸,明史所載“也先盡殺黃金家族成員”并不準確,他手指縫里還漏了幾個,這就是三十年后復起的“中興之主”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孟克)。
達延汗
達延汗時,為了鞏固蒙古政權的統治,將諸子遍封各地,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
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和喀爾喀部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
達延汗直接統轄左翼三萬戶,大汗駐帳于察哈爾部萬戶;右翼三個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行使管轄權,濟農駐帳于鄂爾多斯部萬戶。
達延汗所劃分的六個萬戶,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兒子們分別成為察哈爾部、土默特部、扎魯特—巴林部、克什克騰部、外喀爾喀七部的始祖。
理論上說,蒙古各部首領都是黃金家族的成員,但因為汗帳所在地在察哈爾,其首領世代由達延汗長子長孫延續。故此,察哈爾蒙古部落隱隱為公推的黃金王統所系。
《蒙古源流》對達延汗分封蒙古六部評價是,“此達延汗將六萬眾全行收復,至蒙古國于太平”。
但老實說,達延汗統治的不過是東部蒙古,西部蒙古地區依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勢力范圍。唯一的區別是,西部蒙古部落在史料里換了一個名字,從瓦剌變成了衛拉特(厄魯特蒙古)。
清朝時期,西部衛拉特由四部組成,分別是綽羅斯(亦稱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聯盟以綽羅斯為首,但互相之間并不是統屬關系。
其中,準噶爾在蒙語中意為“左翼”,原是對衛拉特四部的統稱,后因綽羅斯部力量強大,常作為衛拉特四部的代表出現。因此,準噶爾又成了綽羅斯部的名稱。
準噶爾部生活的區域先在今新疆塔城一帶,后來遷到伊犁;
土爾扈特部在塔城附近與準噶爾部相鄰,后來由于受準噶爾部的壓迫,西遷里海以北伏爾加河下游;
杜爾伯特部在北疆以阿勒泰為中心;
和碩特部原在烏魯木齊一帶,明末遷至青海地區。
而東部蒙古的達延汗后裔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分離成漠南、漠北兩大部分,并不斷繼續分化成更多的碎片。
等到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達延汗7世孫)繼位時,漠北蒙古(外喀爾喀部)根本不承認其大汗的地位,漠南蒙古中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身為大汗的林丹汗只能控制遼河流域的察哈爾部(分為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因為察哈爾王統的余威,算是勉強被大多數部落遙尊為共主。
但遙尊顯然滿足不了林丹汗的雄心,有志于天下的他,急欲恢復祖上的榮光,開始強力打壓、收攏各部勢力。
“南朝只一大明皇帝,北邊只我一人,何得處處成王?我當先處內,后處外”。
也算林丹汗倒霉,就在他的雄心不斷升騰之際,白山黑水之間崛起了一支勢不可擋的勢力,女真人的后金政權。
努爾哈赤的視線可從來沒局限在東北一隅,在長期和蒙古人交往的過程中,他深刻洞悉了蒙古各部離散的現狀和傾向。
“蒙古之人,猶此云然,云合則致雨,蒙古部落合則成兵,其散猶云收雨止也。俟其散時,我當而躡取之。”
另外,搞定蒙古人也是南下攻明的必然舉措之一。至少,在名義上蒙古各部還是大明的盟友,雖然是花錢買來的盟友(“市賞”)。
對于沒多少兵力的后金來說,如果傾全力南下,萬一蒙古人在側后來個黑虎掏心,還真不太好辦。
這一點,各時期的女真領袖都有清醒的認識,就如皇太極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仆”。
因此,女真人挖蒙古人墻角的鐵鍬從來就沒停過,在努爾哈赤稱汗前,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便與后金達成了聯姻關系。
而林丹汗卻始終處理不好,察哈爾部和漠南蒙古各部的關系。但在這段時間里,蒙古各部在明朝“市賞”的鼓勵下,還是和后金比劃過幾下,但結果都是蒙古大敗。
1627年十月,在后金強大的壓力下,漠南蒙古左翼紛紛投向了后金,走投無路的林丹汗,被迫率領數萬部眾離開遼河故地,西征漠南蒙古右翼。
在林丹汗西征的路上,蒙古右翼諸部都遭受到了攻擊,大約在1627年至1628年期間,林丹汗痛擊土默特部,不但將其老巢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占領,還征服了鄂爾多斯部。
但占據了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屬地的林丹汗日子并不好過,明史記載“其畜牧匱乏,加之塞外霜早, 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
雖然察哈爾部實力受損,但這點實力揍明朝還是足夠了的。
1627年10月2日,十八歲的崇禎皇帝登基。這位死社稷了的愣頭青皇帝上臺后,聽說大明這么牛逼的存在居然需要花錢賣太平,當時就怒了,不但“盡革其賞”,還把林丹汗派去要錢的使臣給殺了。
1628年六月,察哈爾破邊而入,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奪大同城。這時崇禎才發現,自己真玩不過蒙古人,無奈之下捏著鼻子恢復了“市賞”。
這時,東邊的皇太極覺得林丹汗早晚是個禍害,他在1632年三月,召集蒙古各部會盟于西拉木倫河畔。蒙古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首領都匯集在他的麾下,集兵10萬一起西征林丹汗。
林丹汗得到消息后,無奈南逃。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41天,五月下旬進駐歸化城,在得知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后,才停住了腳步。倉皇西逃的過程中,察哈爾部眾大量逃散,皇太極收攏的遺部便有數萬人之多。
公元1634年春,林丹汗帶著部眾進入河西走廊,準備翻越祁連山進入青海,與盤踞在青海的卻圖汗匯合,向西南拓展。但在行至青海大草灘時,林丹汗因罹患天花去世。
他的去世,導致蒙古察哈爾部落戰略方向發生逆轉。林丹汗的兒子不愿在相對艱苦的青海地區開拓,轉而率部掉頭回到了河套地區。
1635年二月,皇太極得知察哈爾部回歸河套,馬上派多爾袞再次發動西征。
在后金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奉傳國玉璽出降。至此,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帝國正式滅亡,歷時421年。而林丹汗,也被公認的蒙古帝國最后一任大汗。
皇太極得此傳國玉璽后,又被漠南蒙古四十九個部落首領共上尊號“博格達徹辰汗”,意為“天賜聰慧”的可汗。
翌年,大清帝國建立,漠南蒙古各部盡歸大清版圖。
清帝國搞定了漠南、漠北蒙古,但漠西蒙古(衛拉特四部)還遠遠沒到降服的時候呢。尤其之后,清朝忙著入主中原、滅亡南明、平定三番,這給了西部蒙古足夠長的時間發展其勢力。
這時候,清朝就連青海蒙古勢力都無暇顧及,只能通過宗教等手段拉住固始汗的和碩特汗廷,承認其在青海、西藏地區的領導權,就更不用說新疆地區的衛拉特各部了。
當1675年,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擊敗盟主鄂齊爾圖汗后,逐漸將衛拉特諸部的松散聯盟,一步步打造成了由準噶爾部控制的準噶爾汗國。
這時,站在清帝國對面的,已經是一個足以動搖根本的強大對手了,難怪康熙皇帝會驚呼“成吉思汗的子孫就在門外”。
當然了,康熙說的并不十分準確,因為漠西蒙古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黃金家族的后裔。
漠西蒙古早期活動于的葉尼塞河上游(俄羅斯境內),蒙古人民共和國以西以北地區。蒙元帝國興起時,歸附于成吉思汗,被分為四個萬戶,但其領袖并非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成員,而是成吉思汗屬臣的后裔。
所以,噶爾丹是瓦剌首領也先的后裔,姓綽羅斯,而不是黃金家族的“孛兒只斤”。
這時候,噶爾丹姓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麾下的鐵騎,自伊犁出發向東卷地而來,翻越杭愛山,占領了整個喀爾喀草原。
準噶爾汗國的東征引發了一場貫穿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歷時68年(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的大戰爭。
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不過是弄死了噶爾丹。準噶爾部后續的領導人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阿睦爾撒納又相繼在雍正、乾隆兩朝興兵和清軍作戰。
直到乾隆二十二年,阿睦爾撒納兵敗死在沙俄,清朝又推行了殘酷的“招撫”政策,60多萬人的準噶爾蒙古部落幾乎人丁殆盡,才算是徹底瓦解了蒙古人對清朝的威脅。
上述這些不過是滿蒙之間的戰場對決,但其實武力相加的硬實力之外,滿族統治者還用了推行藏傳佛教和建立“盟旗制度”等軟實力滲透手段。
綜合來說,滿清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蒙古這匹桀驁不馴的烈馬在有清一代,確實沒有對帝國行程長期的“北患”。
正因于此,康熙才有機會頗為自詡的說:“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則也”,張廷玉也才敢寫“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