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和諧家庭的動力——薩提亞家庭治療簡介
(“成為學習者”成立2周年公益微講座講稿)
海靜 20160615
朋友們好。現在您聽到的是“成為學習者”兩周年慶典公益講座之《尋找和諧家庭的動力——薩提亞家庭治療簡介》。我是來自成都的“學習者”朱俐蓉。目前我正在參加“成為學習者”的初級練習。這也是今天能和大家在這里交流的機緣之一。另一個機緣,就是從14年冬天,我在四川太陽島心理開始學習薩提亞,至今,以及將來。
(簡介薩提亞)
? ? ? 【圖0-薩提亞】
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課程內容:
促進家庭和諧發展的動力究竟在哪里?那我們首先要看看
和諧家庭和問題家庭的差異——在四個方面體現:
1、家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高自尊高價值感 VS. 低自尊低價值感)
2、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模式。(一致性溝通 VS. 壓力下的溝通)
3、家庭成員及行動規則所形成的家庭系統。
? ? ? ? ? ? ?【表1-和諧家庭VS.問題家庭】
其中我們看到,最為核心的動力是:家庭成員的高自尊、高自我價值感;以及成員之間是否一致性表達。
我們需要探討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什么是“一致性”?如何才能實現一致性溝通?
如果星期天(6.12)晚上聽了我們索磊老師的分享的話,您應該記得薩提亞溝通模式 - 五種溝通姿態。其中,【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四種,稱為“在壓力下求生”的不一致的溝通。
或許我們會問:在壓力下求生有錯嗎?那不是一個人的本能反應嗎?我的確是憤怒的于是我指責,我覺得很表里一致啊;我的確害怕,我也覺得是我的錯,所以我討好對方,做出犧牲,這就是我真實的想法啊。
具體到生活中,當學生總對師長的管教充耳不聞,當成績一次次下滑,卷子上總是犯同樣的錯誤說了多少次都不改,我作為老師不該嚴厲的批評他嗎?
當我的確是疏忽了對孩子的童年的陪伴,導致現在孩子與我生疏,而我根本無法走進他的世界,我說一句:孩子,都是我的錯,讓我好好彌補你。這也不對嗎?
停一停,我們需要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一致性溝通”,什么不是?
“我們總是對熟悉的感覺太過偏愛,而在大部分的內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會依靠自動化反應模式。(薩提亞)”
“自動化”反應固然看起來像是由內而外的一致表達,但事實上缺少了非常重要的東西。
首先,溝通姿態,并不僅僅指我們使用的言語詞句。使用的字眼固然重要,更能代表我們的情感表達的,還有語調和身體姿勢,以及我們的表情和釋放出來的能量。
所以我們講“溝通姿態”而非“溝通言語”。薩提亞:聲音、語調,比言語更有力量。還有一句是: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應對的方式才是問題。
厘清這些前提,我們才能真正開始談論“一致性”。
真正的一致性溝通指的是內部和外部的一致和諧。
我們來看一看下面這個“生存模型示意圖”:自我-他人-情境。一致性溝通是同時關注這三者的。
?? ? ? ? ? ? ? ? ? ?【圖1-生存模型】
內部一致,是一個人與“自我”的連結。他能夠真實而深入的感知自己,從身體感受,到觀點信念,到期待渴望,到靈性自我,每一個層次都能夠連結并覺察、體驗。
談到內部一致,我們就要再次回顧一下薩提亞的個體冰山模型:
? ? ? ? ? ? ? ? ? ? 【圖2-冰山模型】
我們看,水平線之上,是個體冰山的可見部分,就是一個人外在的行為和應對姿態,他人可以直接看見并感知。
而在水平線下,隱藏著一個人豐富的體驗層次。
海面下隱藏的第一層,是“感受”,就是外部因素激起的最直接的感覺,包括身體感覺和情緒感覺,酸痛舒暢喜怒哀樂都屬于這個層次。
第二層是“感受的感受”,也稱“感受的決定”。指的是一個人出于對外部事件的主觀認知,而在自己的直接感受之上會有一個方向性的判斷決定,而產生第二層感受。這有點不太好理解,我們舉個例子:
比如說有一天一個年輕人走在大街上摔了一跤,“感受”層面是:疼,痛苦,驚嚇。他的主觀認知覺得在大街上摔跤很丟人,會被人笑話,于是他產生了“尷尬”“丟臉”“想趕快爬起來走開”的第二層感受,我們稱為:“感受的感受”。
另一個年輕人這天早上趕著上學,也在路上摔了一跤,感受層面也是疼,痛苦,驚嚇。但是因為上學要遲到了,他的主觀認知覺得上學不該遲到,時間本來就不夠,現在更來不及了,于是產生“倒霉郁悶”“著急冒火”,“想趕快爬起來跑”的“感受的感受”。
所以我們看到,二人行為層面都是:街上摔了一跤然后快速爬起來走了,感受層面也相同,但是由于他們對這個事件主觀認知上的差異,“感受的感受”是不同的。
再下一層是“觀點”,包括價值觀、信念、對事件的主觀認知等。
細心的朋友發現了:【冰山的“觀點”這一層,影響著“感受的感受”。】
再往下,冰山下一層是“期待”,包括: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和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沒錯,【“期待”這一層次,和“觀點”這一層次,也是有關聯的。】正是帶著他人的期待,我們對自己有了很多的要求;由于對他人有期待,我們加載了許多的預期;甚至有時,我們“自他不分”,界限混淆,無論對人對己,都產生了許多僵化條規和“理應如此”的預設。
繼續向冰山深處走,再下一層是“渴望”。渴望和期待是有區別的,這里的渴望指的是作為人,所共通的基本渴望:被關注、被無條件的愛、被尊重、被認同、被欣賞、有價值、有意義,自由
最深一層,是“自我本質”這個內核。我是誰?放下所有的固有成型的后天認知,除開所有的包裝外殼,撕去所有的身份標簽,“我”是什么本質:靈性、精神、生命力
好我要提問了,請大家思考:最深這兩層,“渴望”和“自我本質”,與上面的冰山層次是否有關聯?如果有,是什么樣的關聯?大家可以用簡潔的語言發送文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大家可以繼續回復,我們接著來聊冰山。
我們看到這就是個體冰山模型了。它不僅僅是個“模型”,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工具。我們可以試著在重要的事件和感受發生時,扒一扒自我的冰山,寫寫“冰山日記”。
舉個例子:晚自習鈴聲響過,教室里仍然很喧鬧,一位年輕女老師站在講臺上管紀律。我們為這位講臺上的老師來做一下“扒冰山”:
行為:老師大聲喊:上課了!同學們請安靜!喊了兩遍之后沒有什么效果,女老師的聲音被淹沒在幾十個學生的嘈雜嬉戲聲中。老師用力拍打講臺,語調加強,命令,有怒火:“回到座位上!安靜下來!”點名字:“xxx,還在笑!就你那里鬧得最兇!”
應對姿態:指責
感受:煩躁惱怒、疲憊無力【感受是外部因素帶來的直接影響】
感受的感受:感到自己無能,無力,很生氣,想要控制局面【感受的感受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價值觀、信條而做出的方向性的決定】
觀點:學生應該有紀律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室里的老師應該被學生看到和尊重;年輕的老師沒有震懾力,而“鎮不住”學生的老師是無能的【觀點包括價值觀、對外部事件的主觀認知等。它對“感受的感受”產生影響】
期待:期待自己有威信、受學生認可和服從;期待學生能自覺遵守規條,主動學習,尊重老師;被學生期待能夠管理紀律,或被期待不要干涉。【觀點與期待相互影響。】
渴望:有意義、有價值、有力量、被關注、被尊重
自我:我是一個被無視的沒威信的無能的老師
好的我們扒完冰山,現在回頭來看一看大家的回復:“渴望”和“自我本質”,與上面的冰山層次是否有關聯?
好,謝謝朋友們的思考。我們先放一放,待會再來解答。
除了內部一致,還有一部分是外部一致。是一個人與他人連結,同時能夠考慮當下的情境。他能夠即時當下,細致入微的觀察他人的行為細節,敏銳的捕捉他人的感受,也能夠洞察當下的情境、氛圍。
在上面的案例中:當時的情境可能是這個班級有突發的事件,比如剛剛打完籃球賽決賽,或者有同學過生日,或許班上正流行一種新的課間游戲等等;被點名的學生可能是球隊主力,贏了比賽十分自豪和興奮;可能是過生日的壽星,被同學們的祝福逗得開心;可能是游戲輸家被眾人取笑等等。但是我們這位年輕老師并沒有關注教室里的情境,沒有關注他人沒有關注學生。
在這個案例中,這位老師的應對姿態是不是一致性表達呢?認為她的確生氣也如實表達憤怒的,并無偽裝就是一致性的表達,那么請打1,如果你認為不是一致性表達的請打2
我們來看薩提亞告訴我們——表里一致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我們接受自己的感受原本的樣子,我們與自己的感受保持和諧;
第二個層次:我們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如果有矛盾,就審視和轉化我們的觀點,鞏固并提升我們的自尊;
第三個層次:我們與自己的生命力量、精神靈性,或者說靈魂,保持和諧一致。
我們看看案例中的老師,是否達到了最深的一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呢?
【生命力,靈性,精神,核心本質,沒有充分的連結,更談不上和諧一致,“自我”的認知僅僅被局限在身份標簽上】。這也可以回答我們前面的一個問題:冰山最深這兩層,“渴望”和“自我”,與上面的冰山層次是否有關聯?
的確是有關聯的。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表里一致的第三個層次,始終能夠觸及到核心本質的生命能量,流淌著靈動的生命智慧,并且在渴望的層次,始終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并的確感受到被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在冰山上層的部分,就不那么容易形成僵化、禁錮、封閉的信條,從而,感受的決定,就不會是出于恐懼、憂慮和憤怒而做出了。
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冰山是一個整體。這也意味著,任何一個環節改變,其他的部分也會隨之改變。
那么第一、第二個層次的表里一致是否達到了呢?
感受層面:【她否定了自己的“疲憊無力”的感受,在害怕自己表現無能的恐懼下,她選擇了怒吼、拍桌子等方式來控制】
感受之下的自我認知則是:【在很多的“應該”和“期待”之下,她否定了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沒用,無能,不被尊重】
同時,我們也分析過,對外部世界,這位老師并沒有關注教室里的情境和學生的感受。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年輕女教師,在管理晚自習紀律的時候,溝通方式并非一致性的表達,而是一個在恐懼和憤怒之下的壓力求生姿態,一個沒有覺察發生的完全自動化的反應。
我們今天要關注的就是——了解自我的冰山,試試如何從“不一致”的死循環中突破,不再運行“自動化”反應,而轉向“一致”的豐滿自由。
薩提亞家庭治療中呈現的路徑是:
【覺察】-【審視】-【選擇】-【放棄或增加】====【轉化】
也就是我們通過覺察自身,達到和內在自我深度連結。在覺察清晰的前提下,自我就可以審視冰山的各個層面,當我們開始審視自己的冰山層面,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出多種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放棄一些無法實現的期待,也可以選擇增添一些新的東西帶來改變。而最終,完成自我冰山的轉化。
這個方法對表里一致的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尤為適用。
回來看看,在這個案例中,可以做出哪些可能的轉化呢?
事實上,在冰山的任何一個層次,只要有矛盾沖突,都意味著可以轉化。沖突的背后,就蘊含著希望。但并不是說,所有的轉化都是即刻有效的。
所有的“轉化”行為,只有個體本人,在主動的覺察和自我的審視之下,代表自己做出冒險,打破熟悉的自動化程序,放棄一些不可能實現的,增添一些新的可能,才有希望實現真正的轉化。
而那些來自他人的價值輸出式的“幫助”和帶著要求與命令的“指導”,往往起到南轅北轍的作用。
幸好這個案例中的女教師不是別人,就是過去的我自己。
我如實的看到并承認了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疲憊、無力,于是我邀請班上最有魄力的學生幫忙管理紀律,并表達感謝,代表我自己和整個班級感謝他;
我放下了不合理的期待,接受了學生缺乏自覺性的事實,于是我走到最吵鬧的學生面前拍拍他的肩提醒他上課了,周圍同學也就迅速安靜了下來;
我開始連結外部,我發現高個子的男孩子臉上的得意神情,詢問旁邊的學生,知道今天他們贏了球賽。于是我投去一個欣賞的目光,豎起大拇指,男孩子笑了,我再做一個安靜的口型,他立刻會意,并招呼隊友都歸位坐好;
最為重要的是,我始終感受著自己的生命內核,無論何時,無論發生什么狀況,我始終明白的知曉:我在這個世界上,以一種獨一無二的姿態生長著,我存在,即是值得,我成長,即是意義,而愛,則是無處不在。特別是面對學生,我投以溫暖的目光,他們會以加倍的青春活力、單純微笑回應給我——師生之間,如何不是最為純凈的愛呢?
很多時候我們搞反了,只是去學習技術,模仿技巧,使用工具,而沒有從內部實現真正的轉化,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感嘆,我成不了我所羨慕的那個人。
請記住,冰山外露的行為之下,是豐富深層的體驗。雖然我們看不見它們,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他們。
也請記住,水平面下任何一個層次發生了轉化,都會改變整座冰山。而一切的改變,都從當下的覺察開始。
清楚的看到了個體的冰山,我們就更能理解壓力下的溝通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了。為什么說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是一種求生的姿態——因為他們內在是如此擔憂、害怕、恐懼、覺得不安,覺得不被愛,覺得自己不值得,并深深的痛苦著,渴求著……這就是一個人低自尊的狀態。
而高自尊的狀態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借用薩提亞的一首詩來感受: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 你指責我 // 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 // 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 // 我體會到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 // 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 我不再防衛 // 所有力量,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里感到溫暖 // 在憤怒里發現力量 // 在痛苦里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 我知道 //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 便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 // 敞開心 //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 便在愛和慈悲里 //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 并且相信
走過這個歷程 //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 // 綻放自己
【表里一致】的表達、溝通,家庭成員保持【高自尊】體驗。這,就是和諧家庭的動力。
總的說來,一致性的整體的狀態是開放的,允許的,尊重的,而不是小心翼翼或劍拔弩張的防御姿態。一致者與自我內部連結清晰,深入,穩定;與外部連結則是開放,敏銳,靈活的。內外連結、聯通,適當轉化,做出負責任的選擇,這樣的表達才是一致性的表達。
當我們一致性表達,我們就能夠更多的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細節和覺察到的感受,適當轉化,和諧平衡;而不是一味發泄的情緒,出于恐懼,運行著固化信念下的自動反應;
當我們一致性表達,我們就是在更深的連結自我,獲得核心的力量,那是我們本質的生命力,我們也更能夠體察他人,看到并接納對方的真實感受;我們也有堅實的勇氣代表自己去冒險,隨時可以做出改變,并有力量承擔責任;
當我們一致性表達,我們就能彼此真正的連結起來。我們與自己充分的連結,覺察自己的感受,看到內在的擔憂和希望,同時也連結他人,發現、欣賞、激動、感謝,并且開放視野,聚焦改變,在一個共同創設的安全環境下,真實的溝通。
不管怎么說,在成為學習者的世界里,我們開始覺察了,這就是最為珍貴的一步。而且,在學習中不斷改變,這就是一種成長的姿態。無論是薩提亞也好還是成為學習者也好,我看到二者的共通性——覺察自己,覺察世界,真實連結,真正活著。
今天通過扒冰山,來分析了個體的轉化如何實現,和諧發展的動力從何而來;事實上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內容極其豐富,短短40分鐘只能窺其一角,甚至一角都談不上。更何況,這樣一位實踐型的治療大師,她所有的工作都建立在實操和體驗之上。除了閱讀書籍,學習課程,如有機會,我更建議大家以參與體驗的方式,深入而切實的感受薩提亞家庭治療的魅力!這就好比聽人講游泳,一定要下水一樣。
【圖3-薩提亞相關書籍】
最后,祝愿每一個人——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孩子,祝愿每一個家庭——無論有著怎樣的問題,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力量,走上成長之路。謝謝朋友們!有緣再見!